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五育融合"实践模式研究
梅晶晶
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数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科融合,充分发挥数学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数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资源、工具与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虽然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在借助教育信息化落实“五育融合”方面仍然存在技术应用浮于表面、与“五育”目标融合程度不深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五育融合”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一条可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二、小学数学课堂开展“五育融合”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难以精准把握“五育”融合的平衡点
难以精准把握“五育”融合的平衡点是小学数学开展五育融合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以三年级上册《测量》章节为例,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会过度侧重智育,仅强调毫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与计算,然后再利用大量的习题巩固知识点,这样就很容易忽视德育、美育等其他方面的渗透,难以实现五育融合。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测量课桌长度、操场周长等实践活动时,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遵守活动秩序的意识,又或者在校园景物测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空间美感,融入美育元素。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无法精准把握五育融合的平衡点,导致教学目标片面化。
(二)部分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经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五育融合”教学推进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经验,导致五育融合的教学效果较差。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为例,有些缺乏跨学科教学经验的教师仅从数学学科角度讲解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和内角和等知识,很少将其与其他领域知识建立联系,不会再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引入建筑领域中桥梁、塔吊等结构设计,也很少让学生动手搭建三角形模型来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对这些融合点缺乏敏感度,难以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多元育人价值,最终难以实现五育融合的教学目的,反映出教师跨学科教学经验存在不足。
(三)传统评价方式以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为主
传统评价方式习惯于以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为主,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单元为例,很多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只看重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格式书写、数据计算准确性等知识掌握情况,反而对学生在劳动实践、审美感知、品德发展、体质认知等方面的成长视而不见,导致五育融合教学的综合育人效果不好。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运动爱好、饮食偏好等数据,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培养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多元教育价值 。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五育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五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指向
要想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五育融合,教师首先要明确“五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指向。以三年级上册的《时、分、秒》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课件生动展示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换算,然后播放抗疫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视频,引导学生感悟珍惜时间、敬畏生命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钟表的对称美、机械结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运动手环等智能设备来记录学生的课间活动或实践劳动的时长,以此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劳动意识,实现五育融合,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二)利用专项培训、教研活动等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要想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五育融合,利用专项培训、教研活动等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以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为例,在专项培训中,学校可以围绕该章节设计跨学科融合的工作坊,邀请专家对教师如何运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教学的方法进行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则可以围绕“教育信息化如何助力跨学科教学”的主题,共同研讨“简易方程”的教学方案。通过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利用编程软件模拟方程解题等方法将智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帮助教师逐渐掌握跨学科教学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自然且有效地实现五育融合教学。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助力“五育融合”教学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推动小学数学课堂实现五育融合教学。以三年级下册《面积》 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布置课后作业,然后利用系统的即时反馈功能进行评价,快速发现学生对面积公式运用、单位换算等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平台软件完成一个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求取题目,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设计测量方案、分析测量误差、进行绘图切割等,平台会详细记录这些过程,帮助教师完成过程性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观摩评价,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测量任务,以此进行组内自评和他评。可以说,构建涵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五育融合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有效推动小学数学课堂 “五育融合”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徐文娟.“ 互联网+” 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策略[J]. 甘肃教育研究,2024(09):68-70.
[2]朱万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关键教学环节的应用—以“位置与方向”教学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0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