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风险评估的农村火灾防控技术与管理措施探索

作者

赵流新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消防大队 云南迪庆 674600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模式发生改变,例如新型农用机械推广应用,家庭取暖用电负荷大幅增加,火灾风险因素也逐步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但当前阶段农村火灾防控工作中还存在着隐患排查精准性不强,防控举措靶向性不强,管理责任履行有遗漏等许多短板,很难满足新形势下消防安全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风险评估是现代安全管理中的核心手段,可以对火灾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深度分析和量化,从而为科学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所以,深入探究风险评估在农村火灾预防和控制中的实际运用,对于健全农村消防安全治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风险评估的农村火灾防控技术

(一)建筑防火技术

建筑防火技术的核心作用是增强建筑结构和材料防火性能,并通过建立多层级防火体系来增强建筑的整体抗火能力。建筑设计阶段需要根据火灾防控的需要对防火分区进行科学的划分,利用防火墙和防火门等分隔设施对火灾蔓延路径进行阻隔,进而对火势的扩散速度进行有效的管控。在选材环节上,要严格执行阻燃化原则,使用防火涂料,防火板材等来防火建筑构件,降低其可燃等级及热传导特性[1]。

(二)电气防火技术

电气防火技术以电气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控制为核心,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构建立体化风险管控体系为手段,以消除各个环节中电气火灾隐患为目标。在电气线路铺设环节中,需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优先选择阻燃型线缆,并且保证绝缘性能合格,并且通过标准布线工艺来避免由于线路老化和接触不良等原因导致电弧故障。从设备配置水平上看,要根据负荷特性对断路器,漏电保护器及其他安全装置进行准确配套,智能识别过载,短路和漏电故障并迅速断开。同时构建了电气设备的动态监测机制并利用红外热成像和超声波局放等无损检测技术实现电气系统的实时状态评估,通过隐患预警和分级处置机制,及时排除潜在的风险,以系统性地减少电气火灾的可能性。

(三)易燃物管理技术

易燃物管理技术以易燃物分类管控和风险削减为核心,致力于建立系统化管理框架。根据易燃物物理化学特性采用分类存储和隔离放置等措施避免了不同性质易燃物暴露发生化学反应。对于农村地区常见的秸秆,柴草等易燃物品,要对专用存储区域进行科学规划,保证与建筑物和火源之间的安全间距,保证存储环境的通风干燥以及防火隔离设施的建立。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易燃物的使用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加强运输和装卸环节安全控制,对火源和热源靠近易燃物进行严格约束,以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火灾的风险,实现易燃物全生命周期(存储至使用)的安全监管。

二、基于风险评估的农村火灾管理措施

(一)开展风险分级排查,建立隐患动态台账

农村火灾防控体系构建过程中风险隐患的准确识别是进行有效治理的基础前提条件。由于农村建筑分布相对分散,用火用电情况复杂多变,加之部分村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传统粗放型风险排查方式很难对潜在火灾风险进行全面覆盖和深入辨识。针对上述情况,引入风险分级排查制度,建立动态隐患台账就成了农村火灾防控策略优化的重要途径[2]。

具体落实环节中,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排查队伍,队员覆盖消防专业技术人员,基层行政人员和熟悉当地条件的志愿者等。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责任按照有关标准对风险等级进行评定;基层行政人员承担着跨部门资源统筹调配任务;志愿者为提供了关于区域风险的特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和人员密集程度,制定科学的风险分级标准对农村区域进行风险分级,分为风险较高,风险中等和风险较低3 个等级。

针对高风险区域(比如陈旧的木质建筑群,易燃易爆品的存放点),应开展高频次专项排查,建立包含隐患位置、类型、危害程度等信息的详细记录档案。并对中低风险区域进行周期性的常规排查以保证风险排查不出现疏漏。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动态隐患数据库,做到排查数据实时录入和智能分析、以数字化手段追踪隐患整改、对整改不到位责任主体进行动态督办。该机制从风险分级识别,隐患动态记录,整改闭环管理和效果跟踪复查等流程设计入手,形成了一整套火灾防控闭环管理体系,为农村消防安

全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二)构建联防联控体系,完善火灾预警机制

农村幅员辽阔,但是火灾防控力量比较缺乏,单靠单一部门或者机构很难达到综合高效防控目的。在此基础上,建立多方联防联控机制,整合多种资源形成防控合力是提高农村火灾防控效能至关重要的途径。

在联防联控体系具体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各个参与方的责任范围:消防部门承担专业指导和应急处理任务;乡镇政府在整合各方面资源要素中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村委会将村民组织起来,参与到日常的预防和控制事务中;对于企业来说,它们必须认真地承担起消防安全的核心职责。通过构建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协同配合等措施,联合制定火灾防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在火灾预警机制建设上,应立足农村实际,构建“技术赋能加人力支持”的多维预警体系。技术维度,在重点区域布设智能探测装置(例如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实现火灾隐患的实时监测与异常信息的即时传递;在人力维度上,通过对村民进行预警队伍培训,构建“迅速检测—及时报警—高效响应”处置链条。与此同时,强化与气象部门协同联动,对大风,干旱等高火险天气进行预警,引导村民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通过联防联控体系和预警机制协同作用,可以实现火灾防控在时间和空间上全域覆盖,显著提高农村火灾防控响应速度和处置效能,对农村消防安全具有制度性保障作用。

(三)强化消防安全宣教,筑牢村民防火防线

农村火灾事故多发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村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和应急处置能力欠缺。对此,需要建设多层次,多样化宣传教育体系,把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有效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在宣传内容的设计上要根据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量身打造有针对性的知识科普。本文以家庭用火用电的安全问题为中心,以案例解析的方式重点阐述了柴草堆垛应远离火源,取暖设备应规范使用,老化电线应及时更换等方面的注意事项;面向农业生产场景推广秸秆禁烧政策和农药化肥等易燃易爆物品存放规范;对于如留守儿童和孤老这样的特殊人群,特别强调火灾逃生技能的培训,例如制定简单的逃生路线图和教授使用湿毛巾遮鼻子、低姿态逃生的技巧。同时定期公布当地火灾事故的警示视频,以真实的案例敲响警钟。

在推广策略的创新方面,选择了“线上线下”的双向并行策略。线下以村委会和文化礼堂为基地,举办消防知识讲座,模拟逃生演练和消防器材实操培训;利用农村集市和民俗活动设立消防宣传摊位并印发图文防火手册;组织了“消防知识进万家”的活动,在对家庭进行隐患排查的同时,也同步进行了安全教育宣讲。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和农村广播推送浅显易懂的消防安全短视频和音频节目,并开展线上消防知识竞赛活动,调动村民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农村消防安全是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主要基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消防安全的战略价值也越来越突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农村火灾防控体系建设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不二选择,更是增强公共安全治理功效的关键性措施。该系统将风险评估这一科学方法和传统防控模式进行深度结合,既为农村火灾防控在技术和管理上提供一条创新之路,又展现风险预判,精准施策等现代安全管理理念。通过持续优化体系架构与运行机制,可推动农村消防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为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安全防线,有助于乡村安全发展,和谐共进,可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 赵 越 . 农 村 火 灾 特 点 及 民 房 火 灾 扑 救 措 施 研 究 [J]. 消 防 界 ( 电 子版),2024,10(01):117-119.

[2]董寅申,熊浩雄,曾飞,等.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乡镇消防安全治理研究——以中部某县为例[J].城市与减灾,2023,(04):50-55.

[3]牧谷城.农村火灾风险的行政法规制[D].贵州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