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机作业成本构成与控制策略

作者

姬永和

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人民政府 云南宜良 652114

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农机保有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范围不断扩大,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农机作业的广泛开展,农机作业成本也逐渐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农机作业成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受农机购置费用、燃料价格、人工费用、维修费用等因素的影响。过高的农机作业成本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农机作业成本的构成,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农机作业成本构成

(一)固定资产投入成本

固定资产投入成本是农机作业的初始成本,主要包括农机购置费用、农机具购置费用以及农机存放设施建设费用等。农机购置费用在固定资产投入成本中占比最大,不同类型、型号和功率的农机,其购置价格差异较大,大型、高性能的农机购置费用往往较高。例如,大型联合收割机的购置费用可达几十万元,而小型拖拉机的购置费用相对较低。农机具购置费用包括犁、耙、播种机、收割机等各种配套农机具的费用,这些农机具是农机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费用也会随着农机类型和作业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二)燃料与润滑材料成本

燃料与润滑材料成本是农机作业中的主要变动成本之一,直接与农机的作业量和油耗相关。燃料主要包括柴油、汽油等,不同类型的农机对燃料的需求不同,大型农机和高性能农机的油耗相对较高。例如,大型拖拉机在进行耕地作业时,每小时的柴油消耗量可达数升甚至十几升。润滑材料包括机油、齿轮油、黄油等,其作用是减少农机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保证农机的正常运转,润滑材料的消耗与农机的使用时间和作业强度密切相关,使用时间越长、作业强度越大,润滑材料的消耗也就越多。

(三)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指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支付给操作人员的费用,包括驾驶员的工资、奖金、津贴等。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在农机作业成本中的占比逐渐上升。对于个体农户而言,人工成本可能表现为自身的劳动投入,但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这部分成本也应计入农机作业成本中。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作业公司来说,需要雇佣专业的驾驶员进行农机作业,支付相应的工资报酬,这部分人工成本是其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维修保养成本

维修保养成本是指为保证农机正常运转而进行的维修、保养以及更换零部件所发生的费用。农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部件会出现磨损、老化等现象,需要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以恢复其性能。维修保养成本包括日常保养费用、故障维修费用和零部件更换费用等。日常保养费用主要包括更换机油、滤芯、润滑等费用;故障维修费用是指农机出现故障后进行维修所发生的费用,如发动机维修、变速箱维修等;零部件更换费用则是指更换磨损或损坏的零部件所产生的费用,如轮胎、轴承、齿轮等[2]。

二、农机作业成本控制策略

(一)优化农机配置与提高使用效率

优化农机配置是控制固定资产投入成本的关键,应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规模、作物类型、地形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农机的类型、型号和功率,避免盲目购置大型、高性能的农机,造成资源浪费。对于个体农户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种植面积和作业需求,选择中小型、多功能的农机,以提高农机的利用率;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作业公司,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农机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使用,提高农机的整体使用效率。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是降低单位作业量成本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优化作业路线、采用先进的作业技术等方式来实现。例如,在农忙季节,合理调度农机,避免农机闲置;在作业过程中,规划最优的作业路线,减少空驶里程;推广精准农业技术,如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等,提高作业精度和效率,减少重复作业和无效作业,从而降低单位作业量的燃料消耗、人工成本和固定资产投入分摊成本。

(二)加强燃料与润滑材料管理

加强燃料与润滑材料管理是控制这部分成本的重要措施,首先,应选择质量合格的燃料和润滑材料,避免使用劣质产品,以免对农机造成损害,增加维修成本。其次,要根据农机的技术要求和作业环境,合理选择燃料和润滑材料的型号和规格,确保其与农机的性能相匹配。同时,要加强燃料的储存和使用管理,减少燃料的挥发和浪费,例如,使用密封性能好的燃料储存设备,定期检查燃料管路和油箱,防止泄漏。

(三)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合理控制人工成本需要从提高驾驶员的作业效率和优化人员配置两方面入手。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农机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作业时间,从而降低单位作业量的人工成本。同时,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将驾驶员的工资报酬与作业量、作业质量等挂钩,激励驾驶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优化人员配置,根据农机作业的需求和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驾驶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避免人员闲置和浪费。在农忙季节,可以适当增加临时用工,以满足作业需求;在农闲季节,则可以安排驾驶员进行农机的维修保养、技术学习等工作,提高人员的利用率。

(四)做好维修保养工作

做好农机的维修保养工作是降低维修保养成本的关键,应建立健全农机维修保养制度,定期对农机进行保养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隐患,避免小故障发展成大故障,增加维修成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驾驶员应做好农机的日常保养工作,如清洁、润滑、紧固等,保持农机的良好技术状况。同时,应注重提高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确保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等方式,不断提升维修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农机的维修技术和方法,快速准确地解决农机故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农机的维修保养成本,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结论

农机作业成本的构成复杂,涉及固定资产投入、燃料与润滑材料、人工、维修保养等多个方面,各成本构成部分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农机作业的总成本。控制农机作业成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优化农机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加强燃料与润滑材料管理、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做好维修保养工作等多个环节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农机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不同农机作业模式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安宁,崔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 (2022)[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2]高焕文,李问盈。农业机械化工程 [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

[3]姚进 . 基于大数据的农机作业效率提升解决途径与案例分析 [J]. 种子世界 , 2025, (03): 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