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性护理模式在肺癌患者PICC 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宣晓蓉 陈雨(通讯作者)
江苏省肿瘤医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9
前言:PICC 化疗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导管的一项技术,能使顺铂等化疗药物得以顺利输注。若化疗中应用预警性护理模式,可预判风险,优化服务质量,应对常规护理缺陷。本文于肿瘤科 2024 年 1 月 ~2025 年 6 月收治病患中随机选择100 例展开研究,以阐述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 100 例肺癌患者充当观察样本,年龄段 :30 岁到 65 岁以内,病程范围 :3个月到 9 个月之间,其余资料如(表 1),无对比差异( P>0.05 )。经纤支镜组织病理检验确诊为肺癌[1],且满足PICC 化疗要求;排除肢体残疾、精神心理疾病、认知障碍、失语症、文盲者。
表1 一般资料对比

1.2 干预方法
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护士遵照医嘱,耐心告知患者药物用法及使用禁忌;协助患者定期清理口腔气道;提供翻身拍背辅助服务;密切监测临床指标。
观察组应用预警性护理模式,护理细节如下:
表 2 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对比


② 设定预警标准,血压指标高于正常值,则及时实施血压监测控制管理服务;用药时护士记录患者的乏力感、呕吐、疼痛症状严重程度,观察具体表现,达到预警标准后通知医师予以急救,以使用急救药物、终止化疗药输注行为、调整化疗方案等手段减轻不适感;置管时护士提前使用润肤霜、无菌清洗液等物品防控感染等不良现象,每日以拍照方式记录导管连接情况;每隔2h 观测一次患者皮肤损伤情况 [2]。
① 组建预警干预团队,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择 4 名资深护士,外加 1 名主治医师与心理咨询师,护理前每周开设专业培训活动,满足考核标准后准予参与护理活动。
③ 给予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师指引患者以蝴蝶拍动作、聆听鸟鸣音、参与冥想活动等方式保持愉悦心情。持续干预2 周后观察效果。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穿刺点感染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计算占比率。
(2)由科室护士长自行制定 PICC 化疗知识调查问卷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均为100 分,统计分数高于60 分患者占比率。
(3)以健康调查简表(SF-36)测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共有总体健康等 8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均为 100 分,总分以 800 分为标准,分数越大则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频数、构成比( 1% )描述计数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率,了解率),行卡方检验( x2 );计量资料(SF-36评分)用(
)描述,且满足正态分布时用 t 检验,P 值 <0.05 ,指代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6% (3 例导管堵塞,2 例导管脱落,1 例静脉炎,2例穿刺点感染):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4% (1 例静脉炎;1 例穿刺点感染),有差异( x2=4.000 , P=0.046 )。
2.2 对比 PICC 知识深度了解率与护理质量满意率
参考组PICC 知识深度了解率 84% (42 例),护理质量满意率 82% (41 例);观察组对应指标为 98% (49 例)、 96% (48 例),有差异( x2=4.396 、5.005 ;P=0.036 、0.025)。
2.3 对比 SF-36 评分
如表 2 :干预前 SF-36 评分无差异( P>0.05 );干预后分数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分数较大,有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肺癌PICC 化疗中预警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根据观察组数据显示:干预后患者的SF-36 评分及其满意率、了解率偏高,少见不良事件,主要考虑该组所用护理模式,能在患者尚未出现不良表现之前,由护士为患者提供前瞻性护理指导,且护士可从患者的化疗药物使用表现、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等多角度给予有效干预,整体护理内容丰富。同时,该模式支持下,能集聚心理咨询师、医师、护士等多主体力量,赋予患者全方位优质护理体验,进而确保患者保持良好状态,安心休养身体。
3 讨论
参考文献:
[2] 孙慧 , 王月霞 , 张坤 , 等 . 预警性护理在肺癌患者 PICC 化疗中的应用效果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5,22(07):1018-1024.
[1] 丁明臣 . 纤支镜组织病理检验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验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中国实用医药 ,2025,20(13):73-75.
作者简介:宣晓蓉(1998.01-),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通讯作者:陈雨(1997.1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通讯邮箱:34588563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