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冀南银行印钞厂
袁易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抗日战争时期,为维护法币,稳定金融,中国共产党实行战时财经政策,在各根据地设立了银行,并发行新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设立了冀南银行,自1939 年10 月成立,至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为华北银行,经历了九年的时间。冀南银行紧密遵循邓小平同志及冀南行政公署的战略导向,利用货币政策作为促进生产增长和对抗敌人的关键策略,确保了晋冀鲁豫地区军民的经济需求得到满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回顾冀南银行印钞厂往昔岁月,追忆艰苦的印钞工作,缅怀先烈的英勇斗争,可了解这一时期党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金融政策,反映当时根据地的经济和生活情况,揭示党能够圆满完成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原因。
在中共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为应对敌人推行伪币及破坏法币的策略,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进行斗争。对于因战争而被隔离的地区,可以设立地方性银行,并允许这些银行发行区域性纸币,以确保经济活动的进行。1939 年10 月15 日,在山西黎城县小寨村,冀南银行总行宣告成立,由高捷成出任行长。次年,冀南银行设立了印刷与货币发行机构。1941 年9 月,总行迁至邯郸市涉县索堡村。1946 年,鲁西银行与冀南银行合并为冀南银行晋鲁豫分行。1948 年 4 月,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共同创立了华北银行,后演变为中国人民银行。
冀南银行作为八路军129 师的后勤支柱之一,涵盖发行、营业及总务三大部门。核心职责包括印制专属货币——冀钞,促进资金流通,确保军队与党政机关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维护法定货币的稳定,激发边区经济的活力,为边区民众的生活与生产提供支持。冀钞依据地域特色分为太岳版、太行版及平原版,通过加盖“太岳”、“太行”或“平原”字样加以区分。冀钞按面额细分为铜元券的拾枚与贰拾枚,包括壹角至壹仟元不等的16 种面额,此外还发行了面额为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及壹仟元四种类型。冀南银行还回收并停用了“上党票”与“救国合作社兑换券”。印钞厂除了印制冀钞以外,还印过中州银行票,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印制过华东军用流通票,为解放军南下做出了特殊贡献。
早在冀南银行筹备期间,八路军129 师就开始组建钞票印刷所。冀南银行太行印钞厂创建于1939 年秋,创始人为高捷成,1940 年3 月冀南区印刷所成立。梁绍彭是一位红军老干部,他担任八路军129 师供给部出纳科科长时,便奉命筹建印钞厂,后由他任发行部主任。为了冀南银行及其印钞厂的建立,大量学生自冀南财经学校被分配至岗位,还从抗日军政大学及其他领域调集了一批拥有金融工作经验的专家,诸如胡景沄、李绍禹,此外还购置了诸多印钞设备。冀南银行建立最早的印刷所是第一印刷所,由王立章担任所长,胡良英任政治指导员,印刷技术由技术股长张逢奇负责。印刷所坐落于山西省黎城县,包括小寨村、庄上村和东坡村等地,之所以选择这些地方,正是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敌人扫荡不易到达,有利于保密。
印钞厂初创之时,设营业、发行、总务三个部门。发行部设在黎城,负责印制和发行冀南票,下设3 个印刷所。1939 年9 月,冀南银行正式成立了两个印刷所,建立之初每所只有十余名职工,工人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从军队抽调的青年战士;二是从地方机关派来。当时由李陟、田明昌从胜利报社带来的机器和工人补充了一所,由王天祥从冀西报社带来的职工补充了二所。还成立了鉴定科负责鉴定钞票的质量,以及分裁、铅印、封包等。1940 年初,冀南银行在小寨沟的东坡村成立了第三印刷所,所长为郭惠亭,指导员刘宪章。1940 年初,上党银行并入冀南银行,从上党银行带来的职工补充加强了四所。1940 年底,太行区印刷厂各单位召开了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冀南银行工会。1941 年,太行区印刷厂各单位,为便于在分散环境中工作,又分编成两个厂。一厂厂长胡良英,直辖一所、三所和鉴定一、二股;二厂厂长李业富,直辖二所、四所和鉴定三股,迁往冀西邢台县山区,鉴定三股编入二厂厂部。这时太行区发行处和一、二厂共计三百余人。1942 年5 月以后,太行区工厂进行了精简整编,一厂的一、三所合并为新一所,负责人曹子文、孙书田。二厂的二、四所合并为新二所,负责人周洪海、马敬玉。以后各所又分成三、四个分队,更机动灵活。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分散在山沟、洞穴的印刷所又集中起来,有的还迁到了交通相对便利的村里。至日本投降之时,冀南银行印钞厂拥有大约 1200 名员工,共设有四个印钞所和鉴定科五个单位,印刷设备包括手摇石印机和脚蹬打号码机。总行在武安会议上确定太行厂为一厂,冀南平原各印刷所为二厂,统归发行处领导,由发行处独立经营,各厂分别核算,逐渐向企业化迈进,成为一支可观的巨大的印刷力量。随着抗日战争胜利进程的加快,冀南银行印钞厂的内部管理也愈发科学。
冀钞对内促进生产,发展贸易,繁荣农村,同时还能打击敌伪钞,安定金融。印制工作由冀南银行印刷厂负责。一开始印钞厂规模较小,设备、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很稀缺,仅有几台小石印机。印钞厂简陋,原材料不足,因技工少,几名股长也上机顶班。面对原材料短缺制不出票版,在全厂开展了互教互学,边干边学,很快掌握了印钞的初步技术和操作流程。1939 年底开办了印刷训练班,每批学员20 余名,共培训三批学员。1939 年12 月又成立了第四印刷所,所长为郭金水、指导员何坤文,技师由张裕民兼任。冀南印钞厂起初只印5 角、1 元、2 元券,后来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和物价的变化,钞票面额也不断增加。
在材料工具,尤其是花纹铜版奇缺的情况下,印刷工人在药纸上绘画,在石板上雕刻,阳纹翻阴纹,阴纹再翻阳纹,精细描绘,做成票面的形状,印在石板上,才方成钞票的原版。冀钞以票面完整,花纹印刷清晰,可辨真伪,号码印章等齐全者为有效。鉴于上党银号及其印刷厂被整合进冀南银行体系,加之钞票版面的制作与采购难度颇大,冀南银行决定继续沿用上党票的部分印版,以保持钞票的一致性。冀南银行印刷所印制的第一批钞票是贰角券,因缺乏自动打号码机和加盖印章的设备,只能靠工人手打号码和加盖印章。工人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技能,巧妙地运用着工具,这种聚精会神的态度为冀南银行钞票增添了光辉。
抗日战争时期,冀南银行职工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生产,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冀南银行的职工是一支从事生产的八路军,按战斗队编制,大多数职工是从战斗部队调来的,因此他们更能适应在恶劣条件下的生活环境。敌人不扫荡时是印钞工人,一旦敌人扫荡,就上山打游击同敌人周旋,留一部分工人负责保卫工厂、看守物资,敌人扫荡之时,就会有一些特务、汉奸趁机打劫工厂,并为敌人打探消息,留守工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击这部分人。当得知敌人扫荡消息时,工人就马上将机器拆卸,包装好印钞资材和钞票,在夜间分散寻偏僻地方埋藏起来。爬山时没有路,且常有扎人的荆棘。有的机器很大,又因不能磕碰,因此每次搬运都是艰苦而繁重的任务。
印钞用的原料、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大多来自敌占区,印钞票所需的纸张和油墨,敌人一律不许运出。钞票纸,除一部分来自太行造纸厂生产的白磅纸,大部分都从敌占区购买。面对日军严密的封锁,采购人员将一张纸的一半印上日本富士山图,油墨则利用从城里往城外运拉大粪的车,设法运到根据地。聪明的印钞人员还想出了用黑墨和肥皂研制代替油墨的办法。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发展,军民需求增大,印制任务也加大,分日夜两班印。职工夜班工作时,最困难的是照明问题,没有电灯就用汽灯,不得已时还要用植物油灯。工房里要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地面常要洒水。夏季酷热,冬季炉烟熏。即便工作条件如此困难,工人依旧坚持生产,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毅力和为抗战胜利的艰苦付出。
冀南银行印钞厂作为根据地的要害机构,自然被日军视作“眼中钉”。面对敌人的频繁扫荡,为粉碎敌人的阴谋,确保生产,适应战争环境,冀南银行印钞厂迁移过多次驻地,由集中转为分散,这些地方多是山高林密的小村庄。印钞厂平时也加强了反扫荡工作,一是做好当地群众工作,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政治形势和军队的胜利情况;同时揭露敌人的暴行和欺骗性宣传,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使军民关系更加紧密;二是从思想、组织上做好反扫荡的准备,模拟情境进行演练,确保战时能够沉着应对;三是做好空室清野,将大量物资放在山洞或安全地方,随取随用,不用时放回原处,以确保物资安全;四是与地方政府保持紧密联系,掌握敌情;五是加强锄奸防谍工作,特派员经常到印钞厂检查指导工作,增强了职工的战备意识。
日军遭受“百团大战”的沉重打击后,意识到八路军是其征服中国的主要障碍,此后侵华日军把大量兵力集中华北,对根据地展开了扫荡行动,实施了五次“强化治安”行动。1940 年至1943 年,是日军对根据地扫荡最为频繁且最为残忍的时期,银行成为了他们袭击的重点。日军运用铁壁合围、连续扫荡等战术,意图摧毁根据地。党的对策是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主力部队由内线转向外线,主动出击,使日军处处受阻,逼使日军撤兵。据张贤约回忆:1940 年,他遵照邓小平命令进行转移,在太行山一带同敌人周旋。该年由于汉奸刺探军情,敌人扫荡频繁,为了保障安全,冀南银行番号称“伦敦”,冀南银行印钞厂代号为“伦敦工厂”,称行长高捷成为“七号”。在 2 月和 5 月的两次反扫荡中,工厂停工,实行坚壁清野,就地打游击, Σr 职工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击,依照党的指示采取行动,胜利保护了工厂。
由于银行是日军打击的重点,因此印钞厂特别注意保密工作。经常转移生产地;选择偏僻人少或无人居住之处作为厂址;加强保密措施,不允许职工到大街,来回运送东西时也要化妆。在战争期间,许多冀南银行的职员不幸地在工作岗位上英勇牺牲:石印工人陈发栋在火灾中牺牲,印刷二所的马锦敬被烧死,高捷成同志与敌人遭遇后壮烈牺牲。中国金融业的根基却离不开冀南银行,更离不开为保卫冀钞而付出生命的英雄的人民。
冀南银行在战时环境得以发展,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印钞厂职工其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借鉴。它在战争中创立,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为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Z].北京: 档案出
版社,1984.
[2] 中国人民银行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 冀南银行[Z].: 人民出版社,1989.
[3]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研究所.冀鲁豫边区金融史料选编[Z].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4] 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二辑)[Z].北京: 中国财经经济出版
社,1990.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省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涉县文史资料(第二辑)[Z].
涉县: 政协省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2.
[6] 武博山.回忆冀南银行九年[Z].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7] 张转芳.晋冀鲁豫边区货币史(上册 晋东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Z].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
6.
[8] 戴建兵.金钱与抗日战争[Z].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9] 孙建国.战时金融与冀南银行研究[Z].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
[10] 刘彦伟.冀南银行研究[D]. 大学,2011.
[11] 王志浩. 冀南银行对敌后抗战的贡献研究[D]. 经贸大学,2022.
[12] 燕云刚.战火中的冀南银行及印钞二厂[J]. 中国机关后勤,2009(08): 17.
[13] 常亮功, 常伟民.冀南银行的战时金融体系[J]. 中国金融,2012(08): 84-85.
[14] 王双进.晋冀鲁豫边区冀南银行币统一币制之考察[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0
2): 143-145.
[15] 魏晓锴,李娜.无声硝烟:冀南银行的金融斗争[J]. 军事历史研究,2018,32(03): 105-114.
[16] 毛海斌,戴建兵.冀南银行纸币发行概述[J]. 中国钱币,2019(02): 53-64.
[17] 尹继志.冀南银行的金融活动[J]. 中国金融,2021(08): 27-28.
[18]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红色金融研究课题组, 曲迎波.冀南银行的金融实践与启示[J].
征信,2022,40(02): 85-92.
作者简介: 袁易(1999-),女,重庆人,硕士二年级,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金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