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巴迪欧对艺术与真理的理解
孙晓辰
四川音乐学院
1. 阿兰·巴迪欧的哲学思想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作家、哲学家,他对法国当代哲学进行反思,他说到“它是最具普遍性的,同时也是最独特的。黑格尔称之为‘具体的普遍性’(concreteuniversal),它因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具体,又因包罗万象而普遍。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典范,它探讨一切,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但是其内部又存在着鲜明的文化和民族独特性。换言之,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多个由空间和时间所限定的哲学阶段,我们或许可以把它们称为哲学时刻(moments of philosophy)。于是,哲学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又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才呈现出来的。”这是巴迪欧对哲学的理解。在《阿兰·巴迪欧的艺术直接产生“真理”论》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他在他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前言中介绍他是“如何写这本不确定性的书”所说,他读法文版和古希腊文版的《理想国》,第一遍意会原义,第二遍进行阐释和补充他的意思,第三遍他行他道了。不过,据我读过来,行文、对话方式仿照柏拉图,而文义却完全是巴迪欧自己的,因此,所谓“柏拉图的理想国”实即“巴迪欧的理想国”也。”[1]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只是借巴迪欧柏拉图理想国的外壳,书中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巴迪欧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巴迪欧看在人人都是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都是基于他自己所创造出的“理想国”为基点所产生的。
2. 巴迪欧认为的艺术与真理
在巴迪欧的理想国中的艺术,不同于柏拉图的判决,他首先要清除美学横亘在真理之间的代言艺术的重复位置,直接明确地说,艺术自身直接生产真理。针对“抽象的普遍性”、“金钱的普遍性”、“信息的普遍性”和“权力的普遍性”以及“资本的普遍性”,阿兰·巴迪欧提出当代艺术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普遍性”——正因此,他反对艺术的特殊性之说,所以无须美学在此画蛇添足、越俎代庖。他主张要探寻抽象主义升华式的代表作品,反对后现代社会类型的装置作品的小摆设,虽然具有对市场的讽刺性,但基本就是百货公司的浓缩版。笔者对巴迪欧这段主张的理解是,现在的艺术作品大多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已经脱离了艺术本身,失去了艺术的自我意义。
艺术与哲学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柏拉图驱逐诗人,认为艺术是真理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关于现实的模拟,无法带来任何理性的 知识抑或真理。康德统一了德国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美感在于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和谐 , 承认主观的普遍性,真理统领着美的理想。集美学大成的黑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成为真理的化身。尼采则试图破除形而上学,宣称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在海德格尔眼中 ,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尼釆并没有真正克服柏拉图主义,仍然在形而上学的二元论中完成另一种可能性。”为此,海德格尔站在“思的另一端”,真理成了“存在”。他认为艺术能生产真理,因为艺术作品中已有真理的自行置入:“超感性 领域”与“感性领域”在此获得了统一。
然而在巴迪欧看来,这只不过是海德格尔自以为是地将艺术与哲学缝合,同样没有厘清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更为糟糕的是,当尼釆、海德格尔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形而上学”潮流,真理在存在的澄明、去蔽中陷入了神秘主义。正是在这个思想背景下,巴迪欧提出“重回柏拉图”“重返真理”的口号。但实际上两人的真理观相去甚远。众所周知,柏拉图的真理是理念,实存的事物只能分有大写的“理念”,真理是“一”。巴迪欧认为,真理是一种“生成性”的程序,一次事件在现实的裂缝中溢出激发了程序,忠实于事件的主体在其中出场,促使有限的事件能生产出无限的真理。显然,巴迪欧强调的是真理与事件的关系。由于事件是偶然的、个别的,从而造成了真理的“多”。如此看来,他虽然重提普遍性的真理,但这种普遍性是建立在异质性之上的,以确保彼此之间具有共存的可能。[2] 不仅如此,巴迪欧把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归纳为教诲式(didactic)、古典式 (classical) 和浪漫式 (romantic) 等三种模式。他认为,在教诲式中艺术无法产生真理,古典式认为艺术是对真理的模仿,浪漫式则将艺术理解为真理的化身。
在《“艺术是一个知觉或感性真理过程”——论阿兰·巴迪欧《当代艺术的十五个论题》之一》这篇文章中,作者韩丽红详细对巴迪欧有关艺术与真理的观点进行了阐释。文章中作者提到:“沿着阿兰 ·巴迪欧的观点继续深入研究,会发现艺术真理与科学真理、政治真理以及其他真理不一样。艺术真理具有生命的周期,内因和外因都会导致这种变化出现。艺术真理自我改变艺术真理是关于知觉的真理,是感性的概要。艺术真理与政治真理、科学真理等不同的地方在于,艺术真理不是通过研究或者演算得到的结果,而是由人的感知得到的,所以这种真理只是一个过程。过程一定是具备周期的,当人的感知发生变化时,艺术真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它不是永恒的,只是在一定时段内相对恒定。艺术创作是人对生活的感知和表达,人的思维也会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每个人都有独 立且不同的思想,所以面对同一物象时,其大脑中产生的画面也会不同,观者的心理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3] 由此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巴迪欧认为艺术真理是具有独特性的,与其他的真理都不同,艺术真理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拘于某一种形式,而是随着艺术家或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三篇文章的阅读,大致对巴迪欧《当代艺术的十五个命题》中的第三个命题即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巴迪欧看来,艺术真理是纯粹的,艺术是由知觉和感性成为真理的过程。人们通过对事物常态的感知演化为对事物的惯性认知,最终从中得到情感的激发过程,即直觉可以转化理念的事件。当这种理念引起人群的共识,便可形成感性的概要,成为艺术的真理,所以说,艺术是一个知觉或感性真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钦忠 . 阿兰·巴迪欧的艺术直接生产“真理”论 [J]. 世界美术,2018(03):80-86.DOI:10.13318/j.cnki.sjms.2018.03.015.
[2] 李双 . 真理的存在方式 : 阿兰·巴迪欧电影哲学思考 [J]. 原道,2020(01):278-289.
[3] 韩丽红 .“艺术是一个知觉或感性真理过程”——论阿兰·巴迪欧《当代艺术的十五个论题》之一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0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