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建筑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创新研究
安海艳
河北金添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邯郸 056700
一、市政工程建筑结构施工质量现状
当前市政工程建筑结构施工中,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工艺和管理三个层面。部分工程存在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现象,比如钢筋规格不达标或混凝土配比不当,这些问题往往源于采购环节的监管疏漏。施工工艺方面,传统手工操作仍占较大比重,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结构连接部位处理不完善,特别是在地下管廊等隐蔽工程中,后期容易引发渗漏或沉降问题。管理层面则表现为现场监督不到位,有些项目为赶工期而简化验收流程,使得质量隐患难以及时发现。
这些问题的成因既有客观条件限制,也有人为因素影响。城市中心区施工场地狭窄,大型设备难以展开作业;老旧城区改造时,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又缺乏准确图纸,增加了施工难度。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施工单位过度依赖经验做法,对新技术新工艺接受度不足。此外,分包转包现象导致责任链断裂,质量责任难以落实到具体环节。近期多起市政工程事故调查显示,近六成质量问题都发生在各工序的衔接部位,暴露出协同管理机制的薄弱环节。
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南方地区梅雨季节的持续降雨会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北方冬季低温则可能导致建材性能改变。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增加,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施工风险正在上升。这些现实挑战要求施工方必须在传统质量控制手段基础上,建立更灵活的动态应对机制。
二、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在市政工程建筑结构施工中,质量控制技术的合理运用直接影响工程最终品质。材料选择方面,当前普遍采用三级检验制度:进场前核查质量证明文件,进场时抽样复验关键指标,使用前进行最终适用性评估。以混凝土材料为例,除常规强度检测外,还需通过氯离子含量测试预防钢筋锈蚀,特别是沿海地区工程更要严格把控。针对钢结构工程,高强螺栓必须逐批进行扭矩系数试验,确保连接节点可靠性。这些措施从源头上杜绝了因材料缺陷导致的质量隐患。
施工工艺控制已形成标准化操作体系。模板工程中推广使用数控裁切技术,使拼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有效解决传统木模变形导致的混凝土表面蜂窝问题。钢筋绑扎环节引入 BIM 放样技术,通过三维模型指导现场施工,避免因图纸误读造成的结构配筋错误。针对地下工程常见的渗漏难题,采用预铺反粘防水卷材工艺,将防水层与结构层永久粘结,大幅提升防水可靠性。特别在复杂节点施工时,运用三维扫描仪进行实时校核,确保异形结构的施工准确度。
质量检测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突破。无损检测设备如超声波探伤仪、红外热像仪已成为施工现场标配,能在不破坏结构的前提下发现内部缺陷。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植入式温度传感器网络可全程监测水化热变化,预防温度裂缝产生。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更是将质量控制提升到新高度,通过分布在关键部位的传感器,实时传输沉降、位移等数据至管理平台,实现质量风险的早期预警。在竣工验收阶段,采用雷达探测技术检查隐蔽工程质量,相比传统凿孔抽查方式更全面高效。
数字化管理工具的深度应用重构了质量控制流程。项目协同平台上,每个施工环节都留有完整的质量记录,包括材料检测报告、工序验收单、整改通知等电子档案,形成可追溯的责任链条。移动端质检 APP 允许监理人员即时上传现场问题,系统自动生成整改闭环流程图。部分重点项目试点应用 AI 质量识别系统,通过摄像头自动抓拍违规操作,如未佩戴安全帽、钢筋间距超标等,显著提升监管效率。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规范了施工行为,更为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三、技术创新在施工中的应用
技术创新正深刻改变着市政工程建筑结构的施工方式。BIM 技术已从单纯的设计工具发展为贯穿施工全周期的管理平台,在某地铁站项目实践中,施工团队通过 BIM 模型提前发现 189 处管线碰撞问题,避免返工造成的质量隐患。更值得注意的是,基于 BIM 的 4D 施工模拟能直观展示不同施工方案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帮助选择最优建造顺序。部分项目开始尝试将 BIM 与三维打印结合,直接生成复杂节点的施工模具,使异形混凝土结构的成型精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智能监测系统在质量控制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某跨江大桥工程在墩柱内部埋设了超过 200 个光纤传感器,这些细如发丝的装置能持续监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状态,数据每五分钟更新至云端分析平台。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波动时,会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去年夏季成功预防了一起因温度应力导致的裂缝事故。在深基坑施工中,智能监测更显关键,组合运用倾角仪、测斜管和孔隙水压计,构建起立体监控网络,使支护结构变形始终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为质量提升提供物质基础。自修复混凝土在市政管廊工程中表现突出,其内含的微生物胶囊能在裂缝出现时激活,分泌碳酸钙实现自动修补。某地下综合管廊使用该材料后,渗漏率同比下降八成。形状记忆合金也被引入桥梁支座体系,当地震发生时,这种智能材料能通过相变消能,有效保护主体结构安全。在路面工程领域,掺入石墨烯的沥青混合料不仅强度更高,还具有出色的抗车辙和自发热融雪功能。
施工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显著提高作业精度。全站仪机器人现在能自动追踪施工构件位置,将放样误差控制在 ±2 毫米内。某污水处理厂项目采用智能布料机浇筑沉淀池,通过激光定位系统实现混凝土均匀分布,完全消除了人工操作导致的厚度不均问题。预制拼装技术配合液压同步提升系统,使大型构件的安装效率提升三倍,某体育场钢屋盖工程仅用 72 小时就完成整体提升,焊缝合格率达到 100% 。
数字化管理平台重构了质量管控流程。通过移动端质量巡检系统,现场发现问题可即时拍照上传,系统自动生成包含位置坐标、责任班组等信息的电子整改单。某隧道工程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质量验收记录,确保数据不可篡改。AI 视觉识别系统在多个工地试点,能自动识别钢筋间距不合格、保护层厚度不足等 23 类质量问题,识别准确率超过 90%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施工过程的透明度,更建立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体系。
四、未来市政工程的质量控制趋势
未来市政工程的质量控制将更加依赖智能化与绿色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有望成为行业标配,通过虚拟模型实时映射实体工程状态,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建议重点推广具备自诊断功能的智能建材,如能感知荷载变化的混凝土、可调节刚度的抗震支座,这些材料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尤为重要。针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问题,应加快开发AR 辅助作业系统,通过智能眼镜实时指导复杂工序操作,减少人为失误。
区域协同质量管理平台的构建将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打破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间的数据壁垒,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信息共享机制,特别要加强隐蔽工程数据的云端存档。值得关注的是,模块化施工模式将大幅提升质量控制效率,建议在管廊、桥梁等标准化程度高的工程中率先应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建造方式。环保要求方面,应制定更严格的扬尘、噪声实时监测标准,将绿色施工指标纳入质量考评体系。
政策层面需要完善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建议推行工程质量保险与信用评价挂钩机制,倒逼企业重视长期质量表现。针对中小型市政项目,可开发轻量化质量监测工具包,降低技术应用门槛。人才培养要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储备,未来质量控制工程师既需精通传统施工工艺,又要掌握数据分析、AI 算法等新技能。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研发适应高空、狭小空间作业的机器人辅助设备,将是保障施工质量与人员安全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创新是确保工程安全与耐久性的关键。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我们能够有效提升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风险,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施工将迎来更多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 赵志刚. 市政工程建筑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 建筑技艺,2020,36(5):12-15.
[2] 李明,张伟 . 建筑结构施工中的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 [J]. 建筑技术,2019,46(3):46-49.
[3] 王刚 . 市政工程建筑结构施工中的质量监控与技术创新 [J]. 城市建设,2018,35(4):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