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汽车电子产品环境可靠性测试标准

作者

朱若彤

广电计量检测武汉有限公司 430074

引言:现代汽车已从传统机械系统演变为以电子控制单元(ECU)为核心的智能终端,车载电子元件占比超过 40% ,这些产品在高温、低温、湿热、机械振动等复杂工况下长期运行,其失效可能引发功能故障甚至安全事故,环境可靠性测试作为验证产品耐久性的关键环节,已成为汽车电子产业链质量控制的核心标准[1]。

一、环境可靠性测试的核心标准与技术要求

(一)气候环境适应性测试

(1)温度循环测试 (Thermal Cycling Test): 严格遵循 ISO 16750-4 标准规范执行,模拟产品在实际使用或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剧烈温度波动。测试剖面通常设定在 -40℃(极寒)至 (高温)的严苛区间内进行快速温度转换(如 10% / 分钟或更高温变率),精确控制温变速率、高低温驻留时间及循环次数,重点考察材料因反复热胀冷缩效应引发的潜在失效模式,如焊点疲劳开裂、PCB 分层、连接器接触不良、密封件老化失效等。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实测案例中,通过针对性优化其印刷电路板(PCB)的三防涂覆(Conformal Coating)工艺配方与涂覆均匀性,显著提升了其抵抗温变应力的能力,最终使其在同等测试条件下因湿热引发的功能故障发生率由初始的3.2% 有效降低至 0.8% 。(2)湿热试验 (Damp Heat Test): 主要依据 GB/T 2423.3(或等效的 IEC 60068-2-78)标准实施。试验通常在恒定的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典型条件设定为 85 C±2 ° C 且 相对湿度 85%± 5% RH,技术要求的关键在于温湿度箱内参数的长期稳定性控制以及试验持续时间的保证(常设定为数百至上千小时,如 1000 小时),加速评估绝缘材料、电子元器件、金属件等在长期湿热环境下的性能退化情况,特别是绝缘电阻下降、电化学迁移(ECM)、金属腐蚀、有机材料吸湿膨胀变形、霉菌滋生等问题,持续稳定的湿热环境对产品的密封性能、材料相容性及电气安全特性构成严峻挑战 [2]。

(二)机械环境耐久性验证

(1)振动测试 (Vibration Test): 核心标准为 ISO 16750-3(道路车辆电气电子设备环境试验条件)。测试技术要求复杂,旨在模拟车辆行驶中经历的各类振动激励。测试剖面通常结合正弦扫频振动 (Sinusoidal Sweep) 和随机振动 (RandomVibration) 两种模式。正弦扫频用于识别产品的固有频率和潜在共振点;随机振动则通过特定的功率谱密度(PSD)曲线模拟实际路面和发动机运转产生的宽频带随机激励,频率范围通常覆盖发动机怠速对应的低频(如 20Hz )直至路面激励主导的高频(可达 2000Hz )。技术要求包括精确控制振动量级(加速度,如15g RMS)、频率范围、持续时间(如100 小时)以及测试轴向(三轴或特定方向)。例如,某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在经受 15g 振动加速度、持续 100小时的强化测试后,通过对关键焊点采用增强型焊接工艺(如增加焊盘尺寸、优化焊膏量、采用底部填充胶 Underfill),成功将其在振动应力下的焊点疲劳脱落率降低了 57% ,显著提升了产品在车辆行驶环境中的长期可靠性。(2)冲击测试 (Shock Test): 用于验证产品承受突然、剧烈的单次或多次机械冲击的能力(如车辆碰撞、颠簸、搬运跌落)。技术要求通常规定使用半正弦波脉冲 (Half-SinePulse) 作为冲击波形,并明确定义关键参数:冲击峰值加速度(如 50g )、脉冲持续时间(如 11ms)以及冲击作用方向(通常为三个相互垂直轴向)。测试设备(冲击试验台)需能精确复现规定的冲击脉冲波形和能量谱。其核心目的是评估产品内部结构(如 PCB、支架、连接器、屏幕)在瞬态高加速度载荷下的强度、脆性断裂风险以及电子元器件的瞬时失效可能性,确保产品在偶发极端机械事件中保持基本功能或结构不失效[3]。

(三)化学腐蚀防护评估

化学腐蚀测试主要评估产品,特别是其金属部件和表面处理层,在含盐雾、腐蚀性气体等恶劣化学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对汽车、船舶、沿海设备等应用至关重要。盐雾试验 (Salt Spray Test): 最广泛应用的标准是 GB/T 2423.17(等效IEC 60068-2-11),即中性盐雾试验 (NSS, Neutral Salt Spray)。其核心技术要求包括:使用浓度为 5%±1% 的氯化钠(NaCl)溶液作为喷雾介质;试验箱内温度恒定维持在 35 C±2 C ;喷雾方式为连续喷雾(非间歇);试验持续时间根据产品要求设定(如常见的 48 小时、96 小时、甚至数百小时)。该试验通过持续向密闭试验箱内喷洒盐雾,在试样表面形成腐蚀性电解质液膜,加速模拟海洋大气或道路融雪盐环境对金属材料(钢、铝、铜合金等)及其防护层(电镀层、涂层、转化膜)的腐蚀作用。评估重点包括:基材腐蚀(红锈、白锈)、镀层起泡、剥落、涂层附着力丧失、接触件电化学腐蚀导致的接触电阻增大等。例如,某汽车制造商针对车载连接器端子,将原镀锡(Sn)工艺改为更耐腐蚀的镀镍(Ni)层(或镍底层 + 锡表层),经过同等条件的盐雾试验验证,成功将端子因腐蚀导致电接触失效的时间(或耐受周期)延长至原镀锡方案的 3 倍以上,大幅提升了连接器在腐蚀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盐雾试验虽为加速试验,其结果与真实环境暴露存在相关性差异,但仍是筛选材料、工艺和进行质量对比控制的有效手段[5]。

二、智能化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 多物理场耦合测试平台

传统单因素测试难以复现实际工况,如发动机舱同时存在 105℃高温、200Hz 振动及油液腐蚀。开发多参数协同测试系统,可实现温度 - 湿度 - 振动三因素动态耦合,使测试结果与实车数据匹配度提升。

(二)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测试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物理产品的精确数字化映射(高保真三维模型),并集成多物理场仿真引擎(如结构有限元分析 FEA、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电磁场仿真),在虚拟空间中预测产品在各种环境和工作载荷下的性能与响应。在产品研发阶段,虚拟测试可大幅减少对物理原型的依赖和昂贵的物理试验次数。例如,利用 FEA 可高精度预测电子设备在热循环下的热应力分布,仿真结果与物理实测数据的误差可控制在 5% 以内。

(三) 大数据驱动的寿命预测

利用海量测试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产品寿命和可靠性的精准预测,涉及持续收集产品在实验室加速寿命试验(ALT)、现场使用乃至早期失效阶段产生的巨量性能、环境、失效数据(达到百万级甚至更大规模)。基于这些数据,可构建更精确的寿命分布统计模型(如 Weibull 分布),用于量化关键可靠性指标,如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或失效概率。更进一步,应用机器学习(ML)算法,深入挖掘测试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关联关系,优化测试策略本身。

结语:

汽车电子产品环境可靠性测试正向性能优化设计转变,完善多因素耦合测试方法、深化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构建寿命预测模型,可推动测试标准升级,随着车规级芯片国产化进程加速,建立自主可控的测试认证体系将成为产业安全的关键保障。

参考文献:

[1] 彭立 , 辛强 . 试论汽车电子产品环境可靠性测试标准 [J]. 汽车零部件 ,2021, (05): 92-94.

[2] 雷高钊 . 汽车电子产品环境可靠性测试标准 [J]. 长江技术经济 , 2020, 4(S2): 19-20.

[3] 姜媛 . 浅析汽车电子产品环境可靠性测试标准 [J]. 电子世界 , 2019, (20):78-79.

[4] 陈宁 . 汽车电子产品环境可靠性测试标准的分析探讨 [J]. 电子世界 ,2018, (06):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