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管网改造设计
池长潘
身份证号码 330326199901167914
引言
在新形势下,传统市政给排水系统凸显出诸多弊端,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行业内不断衍生出新工艺与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
1 市政给排水管网改造设计标准
在给水系统设计方面,《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是设计工作的基石。该规范详细规定了给水管道的布局、材质选择、水压要求、水量计算等关键要素,确保城市供水系统能够满足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及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城市的快速发展,该规范也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提高供水效率和系统可靠性。对于排水系统,《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则提供了全面的设计指导。该规范强调了排水系统的分流制原则,即雨水与污水应分别收集和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此外,规范还规定了排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坡度、管径等关键参数,以及检查井、泵站等附属设施的设置要求,确保排水系统能够迅速、有效地排出城市雨水和生活污水。在雨水系统规划与设计方面,《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DB11/T969—2016)和《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21)为设计师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设计策略。这些规范鼓励采用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滞蓄、净化与回用,既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又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应对城市内涝问题,《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和《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等规范应运而生。这些规范从内涝风险评估、排水系统改造、雨水调蓄设施建设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系统的防治措施和技术要求,旨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整体排水能力和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6—2022)作为最新的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自实施以来,对城市给水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该规范不仅强调了给水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还注重了环保节能和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为城市给水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 市政给排水管网改造设计策略
2.1 科学选择管网建材
科学合理地选择管网建材,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和施工质量。通过利用BIM技术可以确保合理地选择管网建材,以提高设计质量。在选择管网建材前,应利用BIM技术进行模拟设计,通过工程量的计算得到管网建材的质量和数量需求。其次,在数据库中导入设计数据进行建模,充分了解和分析其施工的可操作性。最后,在进行管网建材选择时,通过BIM技术数据库可以全面整体地把控管网建材,从而科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调配,如若某一材料短缺,可以及时进行补充,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以及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市政给排水设计阶段,管网建材的性能计算不可忽略,然后将计算结果输入三维模型,从而指导给排水工程的建设。
2.2 优化管网布局与结构
设计人员需要依据不同地势及水文条件,将城市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排水与蓄水功能区域。例如,在低洼地区,设立雨水滞留池和地下储水池,存储并逐步释放雨水,缓解暴雨时的压力;在高地或排水需求高的地区,可以加强排水管网,保障雨水迅速流出。除了考虑现有需求外,管网的设计还应具备适应城市未来发展变化的能力,预留足够的空间和设计余地,以应对未来扩展与变化的需求。与传统排水系统只关注雨水快速排放不同,管网设计需要具备动态调节能力,以应对不同气候和降水情况的变化。在这种设计模式中,管网不仅是单纯的水流传输通道,还必须具有自我调节与控制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管网应配备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和调整水流方向和流量。当某一地区降水量骤增时,系统能自动调节水流,将过量雨水引导至储水设施,从而减轻排水管网的负担。联动设计强调不同设施与管网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传统排水系统中,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通常是分开设计的,彼此无法协作。管网系统不仅要实现雨水与污水流量的协调,还要在降水量过大时,利用联动调节将过量雨水暂时存储或渗透,以免污水回流或城市内涝。
2.3 开展管网碰撞检查
市政给排水工程涉及多个给水管道与排水管道,不科学的布设势必会增加管道冲突概率,大幅提升管网运行危机率。针对这一情况,设计师需采⽤BIM技术实施给排水管网碰撞检查。实践中,以“层”为单元,通过BIM技术集成各类给排水专业,在Revit软件中导出Navsworks模型,自动完成碰撞检测与分析后得出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直接确定碰撞部位,直观的检测结果有助于设计师迅速调整设计方案。然后,在Navsworks中细致检查,以消除所有给排水管网碰撞点。使⽤Navsworks模型与Revit软件可以全面检查给排水管网情况,及时找出并处理潜在矛盾。若确定其中的某一个错误,只需要在模型中点击一个冲突构件便可以进行修改,软件可以遵循大管、主干管为主、小管分支管其次,小工程量让大工程量的原则。基于BIM软件开展的给排水管网碰撞检查,通过多次修改能够确保管网布设方案更加可行,有效降低了后续管网施工中的冲突概率。例如,某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设计师采⽤BIM技术集成多个专业模型,从中找出了 90 个主碰撞矛盾,迅速调整后运⽤虚拟漫游处理了所有碰撞点,从而制定了最佳设计方案。
2.4 构建智能管网系统
智能管网系统能实时监控管网的运行情况,结合数据分析进行动态优化。布置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管网系统能随时获取水位、流速、水质等重要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智能监测系统能在管网出现堵塞或漏水时,自动发出警报并安排维修,避免故障引发的污染或经济损失。引入绿色建筑材料和低影响开发技术(LID),可以提升管网系统的环保性能。在设计中,透水性铺装、植物渗透设施等可以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与滞留,减少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依赖。结合城市绿化带与湿地系统,不仅有助于吸收雨水,提升雨水渗透率,还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应用这些绿色技术,不仅能提升排水系统的能力,还能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城市水务管理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结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市政给排水管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在充分了解现有管网建设的基础上,针对给排水管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不仅可以降低管道冲突等问题的概率,还可以充分保障整个区域管网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赵师.市政给排水管网老化问题与更新改造技术[J].上海建材,2025(1):19-21.
[2]陈卫.市政给排水管网设计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全面腐蚀控制,2024,38(7):95-98.
[3]鲁雪利.浅谈市政给排水管道的设计现状及相关优化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