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赋能农村文化和人才振兴困境与路径探析
臧焱辛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内在动力,乡村振兴需要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更需要人才、文化、组织和社会的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新兴旅游方式,而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作为依托。文化不仅能够塑造乡村风貌,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乡村旅游要想持续发展就离不开乡村文化,而乡村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村民的素质。广东高职院校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出适合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
1、广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文化和人才振兴现状分析
2023 年 8 月 3 日,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简称双百行动),按照“双百行动”工作部署,目前省内已有上百家高校院所与 109 个涉农县(市、区)结对共建,支持其开展科技创新、技术培训、创新创业、实习锻炼等,“百校联百县”行动,加快了高校与县镇村合作步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然而当前广东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适应社会大环境,落实国家地方政策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是广东高职院校迫切解决的问题。
1.1 广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乡村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很多县、镇、村落历史悠久,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极其丰富,如一些传统村落、古建筑、历史遗迹、文物、民俗活动、传统技艺、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这些文化遗产加上自然资源如山水景观、田园风光、生态资源及地方方言、饮食文化、节庆活动等乡土资源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尽管广东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中还存在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创新,导致这些文化资源不能转化成文化产业。具体来说乡村资源开发不足表现在:一、许多乡村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研究,很多传统村落、非遗技艺、民俗活动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二、在同质化严重,目前无论在广东省还是其他省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中盲目跟风与模仿成功案例,借鉴是无可厚非,但一味模仿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特色不足就会造成吸引力不足,吸引力不足就不会有市场。这也是全国乡村旅游项目千篇一律,缺少地方特色的主要原因。三、缺少系统规划和资源整合,广东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由于没有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措施,导致很多文化资源失真甚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1.2 广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培养与乡村需求脱节。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广东高职院校承担着向地方输送乡村人才的重任,尤其是广东实施“双百行动”以来,百县百乡百镇联百校,广东高职院校任重道远,但是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众多问题如人才培养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专业设置与乡村实际需求不匹配,目前广东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不多,并且部分专业对广大学生缺乏吸引力,造成部分广东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规模偏小。二、课程内容与乡村实践脱节,乡村振兴需要实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广东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围绕乡村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而实际上部分广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偏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课程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与乡村实际需要没有有效的对接,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三、人才培养模式僵化,目前大部分广东高职院校授课模式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有返乡创业想法的学生,如何适应乡村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传统教学的颠覆是当下广东高职院校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2、广东高职院校助乡村文化和人才振兴的路径选择
2.1 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乡村文化振兴包括物质文化振兴、非物质文化的振兴,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人的保护都需要资金支持,广东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有了政策的支持,广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的整合文化资源,进行专业设置、建立实训基地,优化服务乡村文化模式,在政府政策支持,广东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县乡镇的合作就有了制度保障,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进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除了政策的支持,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广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获得政府拨款或者资源倾斜。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 年)》广东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国家的政策文件,成立专门研究团队,认真解读,把握文件中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任务,立争取得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广东高职院校要乘着“双百行动”的东风积极参与地方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2 强化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乡村文化振兴说到底是乡村人才的振兴,文化的振兴需要文化传承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技术指导人才等人才,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驱动力,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维护,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广东东高职院校要肩负起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为此要做到:一、设置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关的专业的课程,广东高职院校要深入解读国家地方政策文件,明确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有计划有针对性对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满足乡村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二、广东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养,广东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调研了解当地乡村居民的迫切需要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需求,有针对性对居民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对于乡村农产品的售卖,乡村急需电商人才,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当地村民进行使用相关机器设备的技能培训和网络直播技巧的培训。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广东高职院校要壮大教师队伍,更好的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专业人才,为此可以通过培训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与开发,并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乡村进行调研、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由此能更好把教学和农业农村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提升教师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2.3 强化产业赋能与创新发展。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并对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赋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目标,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乡村的历史记忆,也是一个乡村的价值观念,关系到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生活理念。关系整个乡村的精神面貌,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增强居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创新,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乡村特色的乡土文化。广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把技术创新和文化产业相融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赋能乡村文化,可以为乡村文化的挖掘整理、文化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乡村文化产业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广东高职院校要协同乡村管理部门对乡村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文化进行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根据乡村文化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品牌的确定和市场定位,并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乡村文化品牌。乡村文化产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广东高职院校应积极协同政府、企业、乡村多方力量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大力宣传和推广乡村文化产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文化的振兴离不开人才和智力支持,“双百行动”下广东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广东高职院校也迎来了新挑战、新机遇,未来,广东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继续深化与乡村的合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竹,杨玉萍.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1):1-9.
[2]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11-118.
[3]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35-144.
[4]李国江.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1):1-7.
[5]方坤,秦红增.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化自信:内在理路与行动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2):41-48.
基金项目:2024 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和平台,项目名称:“双百行动”视域下广东高职院校服务“百千万工程”乡村人才振兴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ZDZX4140
作者简介:臧焱辛(1975 年 3 月—),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