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整合资源,高效教学
俞之泓
无锡市新安中学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数学教师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本文将通过教学中呈现的案例,谈谈如何以生为本、整合资源,使得数学课堂教学走向有效且高效。
案例 1:(2014 上海模拟)一只青蛙在 A、B、C 三张荷叶间跳来跳去,如果它从 A 荷叶出发,跳了 5 次之后又回到 A 荷叶,那么它共有___种不同的跳法。
案例分析:本题是典型的概率问题,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树形图的基础进行拓展,不仅考察学生对概率的理解,也是对树形图的升级应用。在操作活动和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推理的基本方法。题目很好,但是青蛙累惨!这是笔者在教学中亲耳听见学生的吐槽,槽点不大,但是却凸显出我们数学教学案例的匮乏,缺少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题目,缺乏生动有效的情景背景,脱离生活实际,和平常联系不大,以至于社会上很多人经常发问,我学了这么多数学有什么用?只要会简单计算就可以了云云,完完全全盖住了数学本该璀璨的菁华。作为数学老师见此是痛心疾首的。偶尔在整理抖音歌单的时候发现播放歌曲时有个随机播放,于是我通过投票方式,收藏了 3 首学生感兴趣的歌曲 1,2,3,从播放歌曲 1开始,问第 2 首播放的是谁?第 3 首呢?第 5 首呢?n 首呢?学生们一下子来劲了,气氛瞬间点燃,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这不正是我们教学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吗?本案例从学生接收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解决愿望,又增加了学生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从情感态度来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趣味性,又加深了师生的情感。随着问题情景抛出,将学生自觉带入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任务”的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巧妙的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困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此情境虽游离于教学内容,但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置,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后,全班学生还高歌一曲,开心收尾。
案例 2:用“样本估计总体”一课中,笔者设计课题《吸烟有害健康》进行实验调查。实验主要是通过制作和观察、比较绿豆、赤豆、黄豆三种豆类在清水和香烟丝溶液中的发芽情况,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整个活动过程跨度较长,前后将近 2 周时间,但是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分工合作,有序进行。实验结束时学生还得到很多的成功心得:比如实验要合理分工,人人对此次实验抱着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对于种子前期准备工作细致周到,对种子的生长测试及时,结合环境和气温,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稻草、棉花等辅助工具帮助种子发芽。有成功当然也有实验失败体会:由于对赤豆的生长周期缺少了解,所以赤豆的发芽比较迟缓,影响了调查记录等。于是学生们查阅植物的生长周期的书籍,请教生物老师,了解种子的习性,修改了方案,耐心的等到了赤豆的发芽。数学的实验教学具有它的独特性,本案例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特点,并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结合生物学科,开发有趣的教学实验,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应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和谐。
笔者坚定认为,有效的数学教学必定是基于学生的。以上 2 个案例选择的情景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生活体验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展开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发展学生的未来。通过活动,对概念理解透彻,并加以整合,逐级推进,解决问题,达到了整合资源、优质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