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演奏法教学中的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教学体系构建
敖日格乐
兴安盟乌兰牧骑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 137400
马头琴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力,体现了游牧民族的审美追求与精神信仰。传统上,马头琴的演奏技艺主要通过师徒传授、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注重实践操作与情感体验。然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传统技艺的传授方式难以适应标准化、系统化的教学需求,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如何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可持续的教学体系,成为当前马头琴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马头琴传统演奏技艺的传承特征与困境
1.1 师徒制传承模式的核心价值
师徒制作为马头琴传统演奏技艺传承的核心模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传承逻辑。在这一模式中,师傅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者,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的方式,将演奏技法、曲目风格、艺术审美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徒弟在长期的观察、模仿与实践中,不仅能掌握演奏技巧,更能深入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师徒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信任关系,也使得技艺传承更具稳定性和延续性。例如,在传统的草原部落中,技艺精湛的马头琴大师会精心挑选有天赋的徒弟,从基础指法到复杂弓法,从单一曲目到成套演奏,逐步培养出新一代传承人,这种模式确保了马头琴演奏技艺的原汁原味传承。
1.2 传统技艺的内容体系与表现手法
马头琴传统演奏技艺有着完整且独特的内容体系与表现手法。内容体系涵盖了从基础的持琴姿势、运弓方法,到复杂的滑音、泛音、颤音等指法技巧,以及特定曲目的演奏风格与情感表达。在表现手法上,马头琴通过独特的音色塑造和节奏变化,展现出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如运用长弓演奏出悠长、舒缓的旋律,模仿草原上的风声、河流声;通过快速的短弓和连弓技巧,表现万马奔腾的激烈场景;利用滑音技巧,模仿蒙古长调的吟唱风格,传递出蒙古族人民的情感与生活气息。这些技艺内容与表现手法相互配合,形成了马头琴演奏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1.3 当前面临的断层与弱化问题
当下,马头琴传统演奏技艺面临着严重的断层与弱化危机。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一代对传统师徒制传承模式的接受度降低,更倾向于选择现代职业发展道路,导致愿意投身马头琴演奏技艺学习的年轻人数量锐减,传承人群出现年龄断层。另一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草原游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马头琴演奏的原生文化土壤逐渐消失,其使用场景不断减少。此外,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部分演出为追求市场效益,简化甚至篡改传统演奏技艺,使得传统技艺的纯正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技艺传承出现弱化现象,严重威胁着马头琴传统演奏技艺的存续与发展。
二、现代教育体系对马头琴教学的影响与挑战
2.1 标准化教学对个性化技艺的冲击
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对马头琴个性化演奏技艺的传承带来了巨大冲击。标准化教学强调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传授。然而,马头琴演奏技艺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每位传承人都有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和艺术表达。在标准化教学中,为了满足统一的教学要求,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限制学生在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上的自由发挥。
2.2 教材与课程体系的缺失与局限
目前,马头琴教学在教材与课程体系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与局限。现有的马头琴教材大多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无法全面涵盖马头琴传统演奏技艺的丰富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课程体系设置也不够完善,往往侧重于演奏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音乐理论、文化背景等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对马头琴演奏技艺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领会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3.1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与多样化设计
构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马头琴教学体系,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与多样化设计。系统化方面,要打破现有教材的零散状态,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马头琴演奏技艺的基础知识、演奏技巧、音乐理论、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多样化方面,在保留传统经典曲目的基础上,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和新创作的曲目,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增加对马头琴制作工艺、蒙古族音乐文化历史等相关知识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例如,可以将现代流行音乐与马头琴演奏相结合,创作新的曲目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能适应现代音乐发展的需求。
3.2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与互动性融合
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实践性与互动性的融合。在实践教学方面,增加学生的演奏练习时间和实践机会,通过举办演奏会、参加音乐比赛、深入民间采风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互动性教学则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演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演奏,共同探讨曲目演奏的技巧和情感表达,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3.3 教师队伍与传承人的协同培养机制
建立教师队伍与传承人的协同培养机制,是保障马头琴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加强对现有音乐教师的马头琴演奏技艺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胜任马头琴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担任兼职教师或导师,将传统的师徒制传承模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传承人可以传授原汁原味的传统演奏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学校教师则可以发挥其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的优势,两者相互协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和传承人进行交流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传承心得,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为马头琴演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
四、结语
马头琴演奏技艺的传承不仅关乎一门技艺的延续,更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教育体系与非遗保护理念的双重推动下,我们应当摒弃“传统 VS 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转而寻求两者的融合与协同。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将传统技艺内化于系统课程之中,不仅能提升教学效率,也能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未来,马头琴教学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艺育人”的理念,走出一条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阿拉腾其其格.(2020).马头琴传统演奏技艺的教育传承研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6),58-62.
[2]苏日娜.(2021).高校马头琴教学体系构建初探.中国音乐教育,(3),42-45.
[3]巴图朝鲁.(2019).从传统到现代:马头琴演奏法教学模式的演变.民族艺术研究,35(4),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