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纠正性训练的《基础体育》课程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

胡磊 苳迈锦

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

1、引言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还肩负着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重任。纠正性训练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纠正学生的运动错误,提升运动技能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为体育课程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基于纠正性训练的《基础体育》课程创新与实践研究,以体育硕士为例,分析其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2、纠正性训练及基础体育介绍

2.1 纠正性训练

纠正性训练(Corrective Exercise)是一种旨在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来改善身体姿势、动作模式、肌肉平衡和关节功能的训练体系。其主要目标是解决身体的不对称性、肌肉失衡、动作限制等问题,从而提高运动效率,减少受伤风险,并促进整体健康。后来 GrayCook 将这一理念引入运动医学与运动训练的领域,并在其出版的书中提到:纠正训练可以在身体存在功能障碍时发现并通过相应的训练解决它,从而使其身体恢复到一个基本功能状态。并且 Cook 还提到纠正训练与功能性训练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纠正训练是为了改善目前较差的动作质量;功能性训练是在很好的基础上,加强整体功能动作水平或提高专项技巧。

2.2 纠正性训练的理论基础

纠正性训练起源于运动康复领域,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纠正人体运动中的错误动作模式,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提高运动表现。其理论基础涵盖了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生物力学为纠正性训练提供了运动动作分析的科学依据,通过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精准识别出动作中的错误环节,为制定纠正性训练方案提供指导。运动生理学则关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系统的变化规律,深入阐释错误动作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以及纠正性训练对身体机能恢复和提升的作用机制。

3、传统《基础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困境

一直以来,基础体育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学习运动技术并熟练掌握,也就导致了传统体育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对体育技能的精度、速度、高度、距离的追求上,教学过程总是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然后辅助练习,最后直至掌握动作要点。采用的方法有演示法、分解教学的方法、练习法、借助法保护。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的特点及其对知识的理解,缺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基础体育教育不考虑学生是否可以接受,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是一个“教师灌输”的方式。

3.1 学生方面

(1)缺乏运动兴趣:很多学生由于日常生活中缺乏运动习惯,或者对体育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导致他们在体育课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2)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的学生则缺乏基本的运动能力和体能,这使得教学难以兼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

(3)缺乏锻炼意识: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只是简单的活动课,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师方面

(1)教学思维固化: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

(2)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师资力量不足:在一些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教学任务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3.3 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

(1)内容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上,缺乏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讲解示范、集体练习为主,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3)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和递进性,往往是零散的、片段化的,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运动技能体系和知识结构。

4、纠正性训练在《基础体育》课程创新实践

以高校体育硕士《基础体育》课程为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基于纠正性训练的创新实践。

4.1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将纠正性训练的理念贯穿于各个运动项目的学习中,如在篮球教学中,针对学生常见的投篮动作错误,设置专门的纠正性训练环节,通过分析投篮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指导学生纠正动作细节,显著提高投篮命中率;在田径教学中,通过纠正学生的跑步姿势和步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跑步技术,有效提高跑步速度和耐力。在课程中设计一些功能性动作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力量,纠正不良的身体姿态和动作模式,从而提升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损伤,同时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纠正性训练内容。

5、结论

纠正性训练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体育教育的优化与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简单易行的纠正性训练项目。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纠正性训练教学视频、动画和图文资料,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与复习,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任慧慧.FMS 及纠正训练在轮滑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23.DOI:10.27364/d.cnki.gttyy.2023.000259.

[2]王健.纠正性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学刊,2018,25(3): 45-50.

[3]卜凡晨.FMS 纠正训练对高校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干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4.DOI:10.27410/d.cnki.gxbfu.2024.001473.

作者简介:胡磊,男,1979-07,山东日照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通讯作者:苳迈锦,男,重庆人,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项目基金: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纠正性训练的《基础体育》课程创新与实践研究——以体育硕士为例”(编号:24YJG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