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情悲剧分析
吴俊颖
济南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22
作为美国文学的经典文本,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纽约为时代背景,生动勾勒出当时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奢华图景以及下层民众在生活泥沼中挣扎的艰辛。此书也因其爱情悲剧而闻名,本文将借文学伦理学中的斯芬克斯因子理论解读作品中人物的爱情悲剧,并进一步分析其爱情悲剧成因。
一、斯芬克斯因子理论概述
“斯芬克斯因子”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是文学伦理学中的理论概念之一。在神话里,斯芬克斯的形象通常被描绘成一个身体像狮子、头像人类的怪兽,他守在路口,向过往行人提出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猜不中者即被吞噬,俄狄浦斯成功解谜,答案是人。这一神话体现出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探寻,而“斯芬克斯因子”正是对这种探寻的理论化表述。
斯芬克斯狮身人首的形象隐喻人类从兽到人的进化过程——狮身代表残留的兽性,人首象征觉醒的理性。从内涵来看,“斯芬克斯因子”指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二者处于对立冲突状态。“人性因子”象征着人类的理性;而“兽性因子”则象征着人类的本能欲望。在人类的伦理选择过程中,这两种因子相互博弈。当面临道德困境,人需权衡利弊,做出符合道德规范或屈从本能欲望的抉择,此过程便是“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体现。该理论由学者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一文中提出,他认为:“从伦理意义上而言,人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成。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伦理表述的核心内容。” ①
斯芬克斯因子理论所揭示的人性与兽性因子的永恒博弈,为剖析文学人物在伦理困境中的情感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将其应用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清晰地发现小说中三组爱情悲剧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人性与兽性激烈碰撞的必然结果。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三组爱情悲剧及其成因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构建的浮华世界中,爱情与婚姻交织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人性与兽性激烈碰撞的结果。这些悲剧不仅展现了个体在欲望与道德之间的挣扎,更折射出当时贵族阶层的腐朽与堕落。从盖茨比与黛西跨越阶层的爱恋,到汤姆与黛西貌合神离的婚姻,再到尼克与乔丹价值观错位的情感,每一段关系都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撕扯中走向破灭。
(一) 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悲剧
年少时的盖茨比十分贫穷,他渴望财富与地位。黛西出现后,盖茨比被她深深吸引,因为黛西代表了他渴望的金钱与地位,并且黛西作为富家千金却并没有高高在上俯视他。黛西同时也被他吸引,于是二人坠入爱河。此时的盖茨比受到黛西及其所象征的浮华世界的蛊惑,兽性因子凌驾于人性因子之上,驱使盖茨比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抉择,即便深知自己前途缥缈、二人社会地位鸿沟难越,他仍刻意为黛西构筑一种虚妄的安全感,并不顾一切地占有了她。此时黛西内心的兽性因子亦蠢蠢欲动,在其蛊惑下,二人陷入盲目追逐情欲的漩涡,为这段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后来一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两人被迫分开。分手后的黛西转而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盖茨比知晓后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西背叛了二人的爱情,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后,盖茨比成功了。他在黛西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夜夜笙歌,一心想引起黛西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后来黛西在与盖茨比的相会中刻意挑逗,盖茨比意识到“她话音里充满了金钱”,但还是选择信任她,天真地以为二人能终成眷属。他多次逼迫黛西与丈夫离婚并同自己私奔,然而黛西早已不是当年纯粹的模样,她不过将二人的暖昧关系视为生活的刺激调剂:尽管她厌恶丈夫出轨偷情的背叛行径,却依然眷恋着优渥的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安稳表象。从这里不难窥见盖茨比身上兽性因子和人性因子的搏斗,他分明察觉到黛西已被金钱腐蚀灵魂,但仍心甘情愿地沉沦在这段虚妄幻梦中,其人性因子虽然在竭力抵抗兽性因子的侵占,但仍不敌兽性因子的强势主导。当自由意志彻底凌驾于伦理纲常与社会规范之上,他一次又一次地逼迫黛西与自己私奔,全然无视对方真实的情感诉求,由此引发了此后的爱情悲剧。在此过程中,黛西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也在不断斗争,盖茨比炽热的爱意重新燃起了黛西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蛰伏的兽性因子在激情的滋养下不断膨胀,让她再度感受到爱情的炽热与甜蜜。然而,黛西的人性因子最终还是牢牢牵制住了其兽性因子的膨胀势头,尽管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她也对贵族阶级的婚姻观和道德观感到不满,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她不断约束和控制着自己的自由意志,遵守着上流社会的道德准则,将自己的爱情掩埋在世俗规范的重压之下。二人在兽性和人性层面的不同抉择,最终将其爱情引向了悲惨的结局。一次黛西开车,无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西,承担了责任,最终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西脸上嘲弄的微笑,当人们为盖茨比举行葬礼时,黛西和她丈夫早已踏上了去往欧洲旅行的路上。
(二)汤姆与黛西的婚姻悲剧
汤姆是一个出轨成性的纨绔子弟,其体内兽性因子极度膨胀,人性因子完全无法与其抗衡。汤姆被兽性完全支配,只知沉溺于感官享乐中,对妻子黛西的情感需求视若无睹,婚姻于他而言,不过是彰显身份的符号工具,而非情感联结的纽带,这正是其婚姻走向悲剧的根源所在。此后,为维护自身虚妄的体面,他更是将法律法规和道德良知抛诸脑后,精心策划了陷害盖茨比的阴谋,最终成为一个心理扭曲、伦理尽失的“畸形人物”。可见,汤姆的存在是对婚姻伦理的嘲弄:他用放纵的兽行不断破坏自己的婚姻,却又依赖黛西的贵族身份维持表面的体面,其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
而黛西的人性因子一直压制其兽性因子,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她一直做出最符合社会规范、最利己的选择。她清楚地知道,嫁给汤姆意味着跻身稳固的贵族阶层,即便这个男人背叛她、轻视她,却能给她提供金钱、地位和舆论保护。于是面对汤姆的出轨成性,她也默默忍受,甚至还帮他隐瞒,尽管对汤姆有诸多不满,黛西也从未想过要与他分开。并且在人性因子的支配下,黛西选择保全贵族阶级的脸面与荣誉,放弃追求真爱,她了结了与盖茨比的过往,甚至默许了汤姆对盖茨比的陷害阴谋,心甘情愿地被兽性因子支配的汤姆所掌控,她在婚姻中沦为精神囚徒,既憎恶汤姆的兽性放纵,又离不开他所代表的阶层庇护,陷入自我撕裂的痛苦循环。二人的婚姻悲剧,是他们伦理选择的结果,也是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斗争转换的结果。
(三)尼克与乔丹的爱情悲剧
尼克与乔丹的爱情是一场充满疏离与错位的悲剧。来自中西部、秉持传统价值观的尼克,带着对东部世界的好奇与谨慎,被世故狡黠的职业高尔夫球手乔丹吸引。乔丹身上的“东部魅力”夹杂着新女性的独立表象与上流社会的虚伪本质,她习惯性的迟到、撒谎与对承诺的戏谑态度,与尼克内心深处的真诚与责任感形成强烈冲突。两人在盖茨比奢华派对的纸醉金迷中短暂依偎,用若即若离的暧昧填补孤独,却始终无法真正触及彼此的灵魂。在盖茨比去世后,尼克在人性的冷漠中看清了上流社会的虚假,而乔丹对于生死的淡漠与对真情的轻蔑,也彻底暴露出两人价值观的鸿沟。最终,尼克选择逃离东部,乔丹则继续沉溺于那个虚伪的世界。
二人的爱情悲剧一部分源于尼克人性因子的强势,另一部分则源于于乔丹兽性因子的强势,二者的对立注定了这段爱情的悲剧结局。
尼克的人性因子以理性与道德为内核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尼克也曾对乔丹心动,他迫切渴望贴近这个女孩,认为唯有彼此依偎在一起,才能慰藉他的灵魂。甚至,他对能够陪伴乔丹感到荣幸。然而,他自己也意识到他对乔丹的短暂心动受制于“满脑袋清规戒律”的自我约束,并将自己的情感需求置于价值观审视之下。在盖茨比去世后,受人性因子支配的尼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乔丹一定程度上也与黛西一样冷酷自利,她们对他人命运的漠视、对自我利益的绝对优先,实质是本能欲望凌驾于人性共情之上的表现。他无法容忍这种“兽性逻辑”,只得选择结束这段感情。
乔丹的兽性因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体现为她对规则的蔑视与对功利的追逐,比如文中提到她曾在高尔夫赛事中的作弊行径以及她曾把借来的车开着窗丢在雨里,事后又矢口否认等事情。可见,乔丹不能容忍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她始终奉行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法则,在此过程中,其兽性因子也愈发膨胀。尼克会因此类事情与其发生冲突,而乔丹的自尊心也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与打击,当尼克的人性因子与乔丹的人性因子发生对冲时,二人的感情必然会走向消亡。
三、结语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痴狂、汤姆的放纵、乔丹的自私冷漠,皆是兽性因子失控而占据主导的产物;而黛西的权衡利弊、尼克的无奈逃离,则是人性因子占据主导的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警示世人:在情感关系中,需要维系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动态平衡,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灵肉契合,若任其一方面过度膨胀,则有可能会导致这段感情以悲剧收场。
参考文献
[1](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12):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20(10):73.
[4]黄悦,王化菊.以斯芬克斯因子为理论依据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情悲剧[J].名作欣赏,2022(08):29.
[5]程昊.注定凄惨的爱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04):9.
[6]宋青.《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爱情的悲剧性及成因[J].大舞台,2015(07):88.
[7]赵伟.解读菲茨杰拉德的悲剧意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0):45.
[8]杨巧南,卜变变.从现代主义释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4(08):158.
注释
①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外国文学研究》2011 年第 6 期,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