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讲解实施策略研究
王双 赵世黎 余昌波 王霞 贺一帆
十堰市气象局 湖北十堰 442000
1.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普馆逐渐成为社会各群体公众参观学习的场所。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公众对气象科学更加关注,气象科普的受众面越来越广。
科普讲解作为将参观者与展品两个独立个体有机结合起来的“粘合剂”,其本身的质量是提升科普场馆综合水平的关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公众自身所“储存”的知识量各不同,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展精准化科普讲解策略,是提升科普软实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十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为例,探讨如何实施有效的气象科普讲解。
2.气象科普讲解存在问题
2.1 科普知识晦涩难懂
气象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普通人很难理解。许多科普工作者在科普知识传播过程中,一是未能将科学知识进行梳理,提炼出科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把科学知识内容讲得过于晦涩难懂;二是未能做到因人施讲,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需要灵活的调整不同的状态和对应的讲解内容,导致受众难以理解;三是未能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或情景来融入其中,增加科普知识的可感性,让受众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
2.2 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
在基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基层气象站点的人员配置和工作压力等因素,科普讲解员大多是兼职,缺乏科普基础知识和科学传播技巧,且很难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难以胜任气象科普工作。
2.3 讲解形式单一
目前,基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多采用团体式讲解模式,由一名讲解员带领参观团队进行“一对多”的参观讲解,讲解内容主要以科普馆内的展品、展板和图片讲解为主,讲解词多为固定的。气象科学知识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一味地照本宣科,导致公众接收能力差,科普效果不佳。
3 实施策略
近年来,随着气象科普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推广,科普团队通过观察、调研等形式,将不同受众对科普讲解反馈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分析基础上,对气象科普讲解方式及技巧不断优化创新,制定了“三因”气象科普讲解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收获了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
3.1 因人而异
科普讲解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方式,面对不同参观群体,采用不同的科普讲解形式、讲解内容,即可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提升科普讲解实效,也可提升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服务水平,更好发挥科普主阵地作用。根据讲解工作经验,我们将受众群体划分为青少年学生、市民朋友、气象专家、领导干部 4类。
3.1.1 青少年学生
据十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统计,青少年学生约占参加科普总人数的 70% 左右,是科普讲解的最大受众群体。首先,讲解员要做好青少年群体的引导,既不能缺乏严谨性,也不能太过专业,讲解时速度要慢一些,让青少年学生跟上讲解的节奏。其次适当举例用他们生活可能出现的场景来帮助他们理解。比如十堰气象科普馆中的VR 灾害体验区、“山洪来了”沙盘投影区、人工增雨小游戏、双人知识抢答等。通过丰富有趣的互动,吸引青少年群体的好奇心,兴趣点。让青少年可以简单直观的了解灾害天气如何避险,遇到了该如何逃生等知识。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问答,让学生参与进来。
总结起来就是:面对青少年学生避免大量知识直接灌输。尽量让青少年参与到具体的互动环节里,寓教于乐。时间可控制在 45min 内.
3.1.2 市民朋友
占到科普总人数 15% 的市民朋友,平时对气象知识接触较少,了解气象知识大多是通过天气预节目和手机上科普视频,需求是将科普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转化为用得上的能力。在讲解过程中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用过往具体事例,穿插一些和市民朋友生活日常息息相关的问题,使科普内容更具说服力,时间控制在 20min 以内。比如十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导致十年九旱,但“增雨不是想增就增”,需要有合适的作业机会才能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通过结合实际的事例的讲解,加深市民朋友的印象。
3.1.3 气象专家
占科普总人数 15% 的气象专家,本身就对专业知识储备很丰富,也参观过各种各样的气象科普馆,他们的需求是了解地方特色天气现象。在讲解时,讲解员要把握好时间和内容的侧重,尤其在面对本地气候特征和一比一还原的沙盘投影、本地气象观测站分布数量时,可以着重介绍,这些是气象专家可能还不了解的,通过讲解让各位气象专家对十堰气象的发展有更加深刻的知识,时间可控制在 15min 内。
3.1.4 领导干部
面对占科普总人数 5% 的领导干部,时间通常有限,一般来说可以围绕讲解气象前沿科技发展、决策气象服务和绿色发展理念等主题。要首先了解领导参观的时长、是否还有其他安排、参观人数、来访目的等内容来确定讲解结构框架,要适当调整讲解内容,明确侧重点,严格控制好讲解时间。此外,讲解员要提前预想领导可能提出的问题,给出严谨的回答,时间可控制在 15min 内。
3.2 因时而变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之翼,加强气象科普既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气象部门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新时代科普讲解工作也应该着力创新,主动识变,积极应变,及时求变。
一是与时节相结合。融入当前的天气现象,如十堰灾害性天气“坨子雨”,一般在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容易引发山洪,此时正值暑期,可针对学生重点讲解山洪知识,有效地增加科普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二是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使受众从新科技中掌握新知识,感受科技与生活的结合。比如,今年年初七种降水相态(冰雹、冻雨、霰)同现湖北。在近期开展讲解活动时,便可对降水相态进行重点介绍,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三是与重大节日相结合。在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期间,加强与学校、科协、文旅等相关单位的合作,不断探索行业科普合作模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式,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3.3 因势而为
聚焦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是当前气象部门的首要任务。气象科普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一部分,要紧跟当前形式,顺势而为。
紧跟时代步伐,理念和手段全方位“蝶变”。作为新时代气象科普讲解员,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博览群书,要坚持学习,善于总结,做到厚积薄发,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科普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网络和实体机构力量,扩大气象科普的传播。
敞开行业大门,与社会力量共奏“气象好声音”。依托“世界气象日”、科技周等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公益讲座、知识问答、科技展览等科普活动走进社区、学校、农村和公共场所,奏响知识的“和声”。
媒体融合让气象科普借力而上。新的媒介形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受众习惯,科普对象、受众在哪里,宣传讲解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让气象科普借力而上,实现从形态到语态上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胡丹丹等.浅谈气象科普馆讲解技巧.第 34 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7
[2]李熠,浅谈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在科普场馆中的实践,2016
[3]叶敬敏.浅谈科普展品的讲解新形势.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