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探讨

作者

李国占

楚雄市林业和草原局造林绿化工作站,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675000

一、楚雄市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夏季,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打破了森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以2023年为例,楚雄市夏季遭遇长时间高温少雨天气,这种气候条件为核桃炭疽病的爆发创造了有利环境。据统计,当年核桃炭疽病的病害率同比上升了23% ,大量核桃果实因感染病害而减产、腐烂,给当地核桃种植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高温干旱不仅直接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导致树木生理机能下降、树势衰弱,使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大幅减弱,还改变了病虫害的生长发育规律,加速了病菌的繁殖和传播速度。在楚雄市的退耕还林工程及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核桃、板栗等经济林占据了主导地位,其种植面积占比高达 96.8% ,形成了大面积的纯林。这种树种单一化的种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却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二、楚雄市无公害防治的创新实践

2.1 生物防治技术的本土化应用

楚雄州烟草部门积极探索生物防治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在南华县建立了叉角厉蝽繁育基地。叉角厉蝽是一种高效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对多种害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该繁育基地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实现了叉角厉蝽的规模化繁育,年产量可达 100 万头。

微生物制剂具有环保、高效、对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楚雄市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为例,白僵菌是一种昆虫病原真菌,能够寄生并杀死松毛虫。在双柏县松林,通过飞机喷洒或人工施放白僵菌制剂,使松毛虫感染白僵菌而死亡。同时,配合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干扰松毛虫成虫的交配行为,减少下一代害虫的繁殖数量。这种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双柏县松林虫害率从 30% 降至 5% 以下,有效控制了松毛虫的危害,保护了松林生态系统。此外,绿僵菌在防治栗实象甲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经验。

2.2 营林措施优化与生态修复

2.2.1 混交林改造

为改善单一树种种植带来的生态问题,楚雄市积极开展混交林改造工作。在楚雄市东瓜镇,推行“林+菌 + 药”复合种植模式,即在经济林中合理间作中药材(如滇黄精)和食用菌。例如,不同植物分泌的次生代谢物质可以相互影响,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多样化的植物为害虫的天敌提供了更丰富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有利于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通过混交林改造,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频率,提高了林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2 冬季综合管理

冬季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楚雄市高度重视冬季综合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在桑园管理中,实施桑园束枝诱杀技术,通过将桑树的枝条进行合理捆绑,为一些以枝条为越冬场所的害虫创造适宜的栖息环境,待害虫聚集后进行集中捕杀。同时,开展深耕清园工作,将土壤表层的落叶、杂草、病残体等翻耕入土,深埋病虫害越冬场所,减少病原菌和害虫虫卵的存活数量。此外,对树木进行修剪整形,去除病枝、枯枝、弱枝,改善树木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滋生的环境。

2.3 数字化防控与群防群治

2.3.1“天空塔地”监测网络

楚雄市积极推进林业病虫害数字化防控体系建设,构建了“天空塔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该网络整合了卫星遥感技术、610 个野外监控摄像头及38 个高山瞭望台。卫星遥感技术能够从宏观层面获取大面积林地的植被覆盖、生长状况等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病虫害区域。野外监控摄像头分布在各个重点林区,能够实时捕捉林间病虫害发生动态,对病虫害进行近距离监测和识别。高山瞭望台则作为人工监测的重要补充,瞭望人员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对远处林区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和判断。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与分析,实现了对林业病虫害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定位。

2.3.2 科普宣传体系

为提高广大林农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参与度,楚雄市建立了完善的科普宣传体系。编印了《楚雄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手册》5.2 万册,手册内容涵盖了常见林业病虫害的识别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实用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方便林农学习和查阅。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林业病虫害防治专栏,定期发布病虫害防治技术、预警信息、成功案例等内容,扩大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此外,组织开展针对林农的培训活动,累计培训林农 2000 人次。培训内容包括理论讲解、现场示范、实际操作等环节,使林农能够掌握实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建立“技术员 + 合作社 + 农户”的联防机制,充分发挥技术员的专业指导作用、合作社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良好局面。

三、对策建议

3.1 完善政策保障

为推动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议设立州级林业病虫害防治基金,加大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对采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企业和林农给予 30% 的补贴,降低其防治成本,提高其采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参与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

3.2 科技赋能防控

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无人机飞防、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等智能装备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无人机飞防具有效率高、覆盖范围广、防治效果好等优点,能够快速对大面积林区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物联网虫情测报灯可以实时监测害虫的种类、数量、发生时间等信息,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至管理平台,实现病虫害的智能化监测和预警。此外,建立林业病虫害大数据预警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数据、野外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精准预测,为科学决策和及时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云南省楚雄市在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通过“生物防治主导+营林措施筑基+数字化赋能”的综合防治体系,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高原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范本。然而,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楚雄市仍需进一步整合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将病虫害防控工作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主线。

参考文献

[1]张名刚,牛犇.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探讨[J].新农 民,2025,(08):103-104.

[2]王忠来,王振花.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的措施研究[J].河北农机,2025,(01):85-87.

[3]蔡圣志,吴瑾.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4,(22):71-73.

[4]谢洪军,韩爱华,于丽华.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南农业,2024,(08):56-57.

[5]孙艳华,李声浩.林业病虫害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措施[J].广东蚕业,2024,58(01):38-40.

姓名:李国占(出生年月:1979 年 11 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项城市,职称:园林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林业,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