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特殊教育专业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表现与应对

作者

王煦璟

海南师范大学 571158

特殊教育领域的实习对于培养专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但实习教师在实践中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扰,这种“现实冲击”可能影响其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因此,研究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表现与应对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提升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1 特殊教育专业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表现

1.1 角色认知与角色困惑

特殊教育专业实习教师在角色认知上常面临多重困惑。进入实习岗位后,他们需从学生角色快速转变为教育者角色,但特殊教育场景的复杂性使角色定位模糊。例如,在面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工作时,实习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需兼顾行为矫正、心理疏导等多重职责,难以清晰界定自身角色边界。此外,学校、家长对实习教师的期望差异也加剧了角色困惑。学校期望实习教师协助完成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家长则更关注其对特殊儿童个体的支持效果,这种期望冲突使实习教师在角色适应中陷入迷茫。研究表明,超过 60% 的实习教师在实习初期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问题,部分教师甚至因无法协调多重角色需求,产生职业倦怠倾向,严重影响实习效果与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1.2 情感反应与情绪调节

实习过程中的情感波动是“现实冲击”的突出表现。特殊教育工作面对的特殊儿童群体具有行为问题复杂、沟通障碍明显等特点,实习教师在教学与干预过程中,易产生焦虑、挫败等负面情绪。例如,当尝试多种方法仍无法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效果时,实习教师可能陷入自我怀疑;面对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会产生恐惧与无助感。这些情感反应若无法有效调节,将持续消耗教师精力。调查显示,约 45% 的实习教师在实习中期出现情绪低落现象,部分教师因难以承受情感压力而对特殊教育职业产生动摇。而情绪调节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情感反应的负面影响,使实习教师陷入情感困境,阻碍其专业成长。

1.3 专业技能应用与自我效能感受

在专业技能应用方面,实习教师常遭遇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课堂所学的特殊教育理论、康复技术在实际场景中难以有效应用,例如,运用ABA 行为分析法干预特殊儿童时,因儿童个体差异大,无法照搬理论模型,导致干预效果不佳。这种技能应用的挫折感,直接削弱实习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当多次尝试教学方法失败后,教师会对自身专业能力产生质疑,认为“无法胜任特殊教育工作”。研究数据显示,实习初期,约 70% 的教师自我效能感评分较低,随着实践经验积累虽有所提升,但仍有 30% 的教师在实习后期仍存在自我效能感不足问题,影响其职业信心与专业发展动力。

2 特殊教育专业实习教师应对“现实冲击”的策略

2.1 导师指导与支持系统

构建完善的导师指导与支持系统是缓解“现实冲击”的关键。专业导师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实习教师提供针对性指导。在教学技能方面,导师通过示范教学、课堂观察反馈,帮助实习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方法;在特殊儿童干预上,导师指导教师分析个案特征,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例如,某特殊教育学校实习基地实行“双导师制”,学科导师与临床导师协同指导,使实习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速度提高 40% 。同时,学校应建立多维度支持系统,包括心理辅导、资源共享平台等,为实习教师提供情感支持与教学资源,帮助其缓解压力,增强应对“现实冲击”的能力。

2.2 反思实践与专业发展计划

反思实践结合专业发展计划,能有效促进实习教师成长。实习教师通过撰写教学日志、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对教学与干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例如,教师在反思中发现某节语文课因缺乏趣味性导致特殊儿童注意力分散,后续通过引入游戏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专业发展计划,明确短期与长期目标,如在一个月内掌握某种行为干预技术,一年内提升课堂管理能力。研究表明,坚持反思实践并制定发展计划的实习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幅度比未实施者高35% ,这种主动学习与规划有助于教师突破“现实冲击”困境,实现专业进阶。

2.3 同行交流与情感释放机制

同行交流与情感释放机制为实习教师提供心理支持与经验共享平台。定期组织实习教师开展小组研讨,分享实习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能够实现经验互补。例如,在交流会上,一位教师分享的“代币制”行为管理策略,为其他教师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建立情感倾诉渠道,如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教师释放负面情绪。某师范院校为特殊教育实习教师开设“心灵驿站”,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引导,使教师的焦虑情绪缓解率达 60% 。通过同行互助与情感疏导,实习教师能够获得归属感与心理支持,增强应对“现实冲击”的韧性。

3 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3.1 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整合

促进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整合是提升实习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学校与实习基地应加强协同育人,在实习前强化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如增加特殊儿童个案分析、模拟教学等课程;实习中引导教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案例研讨、导师点评等方式,帮助教师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例如,在学习“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理论”后,教师在实习中针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开展干预,再结合理论反思实践效果,深化知识理解。此外,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深度融合,提升专业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3.2 职业发展规划与长期目标设定

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与长期目标设定为实习教师指明成长方向。学校应指导实习教师制定阶段性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定位与发展路径。短期目标可设定为掌握特定教学技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长期目标则围绕职业晋升、专业领域深耕展开,如成为特殊教育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例如,某实习教师将“五年内成为融合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作为长期目标,据此制定每年的学习计划,包括参加融合教育培训、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等。通过目标导向的发展规划,实习教师能够保持成长动力,逐步实现从新手教师到专业教师的转变,增强职业稳定性与发展持续性。

4 结语

特殊教育专业实习教师在实习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冲击”,对其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现实冲击”的表现,实施针对性应对策略,并从多维度培养专业发展能力,能够帮助实习教师有效克服困境,实现专业成长。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实习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与专业指导,关注实习教师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健康,为特殊教育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推动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红,王伟."特殊教育专业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表现与策略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3):45-52.

[2]李娟,张强."特殊教育专业实习教师情感反应与应对方式的探讨."教育科学研究,2020(4):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