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彭富贵
湖北省应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素养导向”深化,高中化学教学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概念、公式与实验操作等基础知识点,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应对真实挑战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立足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聚焦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痛点,从教学目标、情境、活动三个核心环节切入,探索可操作的培养策略,以期为一线化学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推动化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培育”转型,助力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应用的高阶思维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现存问(一)教学目标聚焦低阶思维,忽视能力进阶
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仍停留在“让学生记住概念、掌握公式、会解基础题”的低阶层面,未将“分析反应机理”“评价实验误差”“设计探究方案”等高阶思维目标纳入教学规划。例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仅要求学生记忆“谁强显谁性”的规律,却未引导学生分析“离子水解与水的电离平衡”的关联,导致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水解原理,更难以解决“混合溶液 pH 判断”等复杂问题。
(二)教学情境脱离实际,缺乏思维挑战性
多数课堂情境局限于课本例题与习题,缺乏真实、复杂的任务情境,无法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仅围绕“配平化学方程式”展开训练,未结合“电池设计”“金属防腐”等真实场景设计任务,学生难以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也无法通过解决复杂任务锻炼分析、创造能力。
(三)探究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思维参与
部分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存在“伪探究”问题:教师提前预设实验步骤与结论,学生仅需按流程操作、记录数据,无需自主分析实验现象或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例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中,教师直接告知“定容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却未引导学生探究“俯视或仰视会导致浓度偏大还是偏小”,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机械操作”层面,无法形成证据推理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一)重构教学目标:锚定高阶思维,明确能力进阶路
教师需依据新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将高阶思维目标融入教学目标设计,形成“低阶思维为基础、高阶思维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具体可采用“三维目标融合”策略:在“知识与技能”维度,明确低阶思维要求(如“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设定高阶思维目标(如“分析不同电极材料对原电池效率的影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关联学科价值(如“评价新型电池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为例,可设计分层目标:(1)低阶目标:记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乙烯的平面结构(记忆、理解);(2)高阶目标:分析“碳原子成键方式”与有机物空间结构的关系(分析);评价“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结构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评价);创造“基于给定分子式设计同分异构体的探究方案”(创造)。
(二)创设真实情境:依托复杂任务,激发高阶思维需求
真实、复杂的情境是触发高阶思维的“催化剂”。教师可结合生活现象、化工生产、科研热点创设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主动调用高阶思维。情境设计需满足两个核心要求:一是情境与化学概念、原理紧密关联;二是任务需突破“单一知识点应用”,需要学生综合分析、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教学中,创设情境:“某化工厂生产合成氨时,出现‘反应速率慢、氨气产量低’的问题,请你作为化工工程师,分析问题原因并设计优化方案。”该情境需学生综合运用“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压强、催化剂)”“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问题(找出速率慢、产量低的原因)—评价方案(比较不同条件的优缺点,如高压对设备的要求)—创造方案(结合成本与效率设计最优条件)”的思维过程,锻炼高阶思维能力。
(三)优化探究活动:聚焦思维过程,引导深度探究
化学实验是培养高阶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师需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通过“问题链引导+自主设计”,让学生深度参与“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论”的全过程,在探究中发展证据推理、分析评价能力。以“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探究活动为例,设计如下流程:(1)提出假设:基于“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化学平衡会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2)设计方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以“Fe³⁺ +3SCN⁻ ⇌ Fe(SCN)₃”平衡体系为研究对象,设计“改变 Fe³⁺ 浓度”“改变温度”的对比实验),教师仅提供器材支持,不干预方案设计;(3)分析论证: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溶液颜色变化”与平衡移动的关系,要求学生用“反应速率变化”解释平衡移动的本质(分析)。
三、教学案例:以“水的电离与溶液的 pH”为例
(一)情境与任务
创设情境:“某实验室配制 pH=7 的中性溶液时,发现室温下测得溶液 pH=7 ,而煮沸后冷却至室温,pH 变为 6.5,该现象是否说明溶液变成了酸性?请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二)思维训练过程
首先,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水的电离平衡(
₂ OH* +OH- )”分析——煮沸时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H⁺ 浓度增大,但 H⁺ 与OH⁻ 浓度仍相等,溶液仍为中性(分析能力);其次,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验证方案,如“测量煮沸后溶液的 pH 与 pOH,判断c(H⁺ )与 c(OH⁻ )是否相等”“向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色(中性溶液不变色)”(创造能力);最后,评价方案: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如“测量 pOH 需要专业仪器,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优化方案(评价能力)。此外,引导学生总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是 c(H⁺ )与 c(OH⁻ )的相对大小,而非 pH 是否等于7”,并迁移应用于“判断常温下 pH=6 的纯水是否为酸性”(迁移应用能力)。
四、结语
总之,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化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的核心任务。教师需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通过重构教学目标锚定高阶思维方向,依托真实情境激发高阶思维需求,优化探究活动深化高阶思维训练。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形成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为理解而学”“为应用而学”,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曲连刚.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4(10)
[2]于法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1)
[3]蔡诚.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