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论历史教学培养初中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

作者

郭志涓

荆门市教科所 湖北荆门 44800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的黄金窗口。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时空维度,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与精神谱系,是涵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天然沃土。如何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优势,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自信力量,是当前历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教学在培养文化自信中的独特价值

1. 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历史教材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辉煌成就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如四大发明、汉唐盛世、宋元科技、明清经济),让学生清晰感知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2. 展现坚韧的民族精神:历史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面临内忧外患、艰难困苦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如抵御外侮、近代救亡图存)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3. 呈现开放包容的气度:通过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如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近代西学东渐),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特性,理解文明互鉴的意义,奠定平视世界的文化心态。4. 昭示历史的必然选择:近现代史的学习,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深刻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增强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与自信。

二、当前历史教学中文化自信培养面临的挑战

1. 知识本位倾向犹存:部分教学仍侧重于史实记忆和应试技巧,对文化内涵、精神价值的挖掘和情感体验引导不足,导致文化自信培养流于表层。

2. 文化理解存在碎片化: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价值观念缺乏系统性梳理与深度解读,学生难以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贯通性认知。

3. 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不足:教学方式有时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对历史人物精神境界、重大抉择的共情理解不够,影响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的生成。

4.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脱节: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下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联,文化自信的培育缺乏现实落脚点。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1. 深化内容挖掘,凸显文化精髓与精神高度:

聚焦“大概念”教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民族精神谱系”等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宏观认知框架。

深度解读文化符号与事件:如深入分析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乐制度与信仰,探讨“百家争鸣”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剖析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结合具体史实,融入经典文献(如《论语》选段)、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科技成就(《天工开物》、水利工程)等内容,彰显其超越时代的价值。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

情境创设与沉浸体验:运用历史实物(模型、复制品)、影像资料、音乐、场景复原(VR/AR 技术)、角色扮演(如模拟稷下学宫辩论、历史人物抉择)等方式,营造历史氛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促进共情。

问题驱动与批判性思维:设计有深度、能引发思考的问题,如“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不断?”“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大航海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传统文

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鼓励学生探究、质疑、辨析,在思辨中深化理解与认同。

项目式学习与成果展示:围绕“家乡的历史文化名片”、“我眼中的中华文明特质”、“历史上的科技之光”等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创作(手抄报、微视频、情景剧、模型制作)、展示,在主动探究和创造性表达中内化文化自信。

3. 善用地方资源,连接乡土情感与国家认同:

“在地化”教学:将本地区的历史遗迹、名人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遗址等资源引入课堂或作为实践基地。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考古现场,采访当地文化传承人。

讲述“身边的历史”:** 引导学生挖掘家族史、社区变迁史,理解个人、家庭、社区命运与国家民族发展的紧密联系,从乡土认同升华至家国情怀。

4. 强化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彰显时代价值:

“以史为鉴”的讨论:在讲述古代治国理政智慧(如德治、法治、选贤任能)、生态保护观念、对外交往经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当今国家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聚焦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在近现代史教学中,通过对比不同救国方案的失败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功,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和优越性。

展现当代文化成就:适当链接当代中国在文化传承创新(如非遗保护、传统文化节目“出圈”)、科技发展(航天、高铁)、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当下支撑与未来希望。

5.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素养生成:

评价内容从单纯的知识记忆,扩展到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意识和行动。

评价方式多样化,如课堂观察(参与度、情感态度)、作品评价(研究报告、创意表达)、实践活动表现、开放性试题等,全面反映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发展水平。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历史教师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深厚的专业素养。通过深化教学内容的文化解读、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情感共鸣、善用地方资源连接家国情怀、强化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方能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使其在了解中华民族辉煌过去、奋斗现在的基础上,更加坚定地面向未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传承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唯有如此,历史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坚实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