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美术课堂开放评价策略研究

作者

汪小青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中心小学  312038

引言

美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传统评价模式存在两大局限:其一,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掌握绝对评价权;其二,评价标准固化,侧重技能结果而忽视过程体验。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美术教学亟需建立开放包容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艺术表现能力,更要重视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高阶素养的发展。

一、开放评价体系的理论

开放评价体系以核心素养框架为理论根基,其核心在于将评价从单一技能评判转向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一体系包含三个关键维度:

其一,教师不应仅停留于画面效果评价,而应分析学生如何通过造型、色彩等元素表达独特审美感受,例如在创作中是否展现出对物体形态的个性化解读,或能否通过画面传递特定情感。这种转向要求教师具备“读画”能力,即透过作品表象捕捉学生的艺术思维轨迹。其二,传统评价往往关注最终作品,而开放评价强调对创作全过程的追踪。教师可通过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草图、修改痕迹及创作反思,或利用课堂观察表记录学生在构思、实践、调整等环节的表现。这种过程性记录既能呈现学生能力发展的连续性,也为教师分析学习障碍提供依据。

其三,学生美术能力存在客观差异,统一标准易造成一刀切评价。开放评价主张根据学生现有水平设定弹性目标:对基础薄弱者,重点考察其参与态度与创意勇气;对能力突出者,则关注其技法运用与文化理解。这种分层不是降低要求,而是通过差异化标准引导每个学生获得针对性发展。

二、开放评价的实践策略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践

开放评价强调打破教师单一评价主体的局限,建立教师 - 学生 - 家长三维评价共同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通过具体教学环节实现。例如,在《色彩的对比》单元中,教师可设计我的色彩故事自评环节,引导学生用简短文字记录调色过程中的意外发现或色彩搭配的灵感来源。这种自评不仅帮助学生梳理创作思路,还能培养其艺术表达的元认知能力。同伴互评则可通过小小鉴赏家活动落实。以五年级《悠悠老街》写生课为例,学生完成老街速写后,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我观察到……、我建议……等句式相互评价。教师需提前提供评价维度,如线条是否表现建筑结构、色彩是否体现老街氛围,避免互评流于形式。这种互动既能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能通过同伴视角发现被忽视的细节。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探索

开放评价需突破作业本 + 分数的单一模式,探索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比如在《戏曲人物》单元中,教师可通过脸谱设计擂台赛实现多维能力测评。教师设定 40 分钟限时任务,要求学生为指定角色(如关羽、包拯)完成脸谱创作,并进行 2 分钟现场答辩。评价体系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色彩符号理解(30 分):检验对戏曲色彩语汇的掌握,如红色需体现忠勇刚烈,黑色应彰显正直威严;

传统纹样运用(30 分):评估云纹、火焰纹等戏曲典型图案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逻辑表达能力(40 分):通过答辩环节考察设计思路的连贯性,包括角色性格解读、色彩选择依据、纹样象征意义等。该模式突破传统纸笔测试局限,在真实艺术创作情境中同步考察学生的文化理解、艺术表现、语言表达等复合能力。评价结果既可作为阶段性教学反馈,又能为后续《戏曲服饰》《唱腔设计》等延伸单元提供学情诊断依据。

(三)评价标准差异化设计

差异化评价的理论根基源于对学生美术素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既要通过基础指标确保全体学生达成共性要求,又要通过发展指标为个性成长预留空间。这种分层设计并非简单降低标准,而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挑战目标。以《剪纸喜花》单元为例,基础指标包含三项关键能力:

1. 工具使用安全性:能否规范操作剪刀,避免安全隐患;

1. 技法掌握程度:能否运用对称剪纸法完成基本造型;

2. 主题呈现完整性:作品是否清晰表达“喜花”的吉祥寓意。

教师通过课堂巡视即可完成量化记录,确保所有学生达到技能底线要求。发展指标则体现评价的开放性与弹性,设置创意表现与文化理解两大维度。前者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纹样,如将囍字与花卉、动物等元素进行创新性组合;后者引导学生阐释剪纸在民俗活动中的文化功能,如春节贴窗花的象征意义。评价采用星级评定与质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对达到三星水平的学生描述为:“能独立设计现代感剪纸图案,并联系春节习俗阐释其文化内涵”。在实践操作中,教师需避免将差异化演变为贴标签。动态调整评价重点是关键:对基础薄弱者,重点记录其工具使用的熟练度提升轨迹;对能力突出者,则关注其能否在作品中融入跨学科元素(如剪纸与数学对称性的结合)。这种分层评价的本质,是通过精准反馈为每个学生搭建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阶梯。

三、实施保障与反思

开放评价的有效落地需依托两大保障机制,同时保持对实践问题的动态反

思。

第一,教师应将评价维度与教学目标形成精准映射。评价任务应自然嵌入教学过程,如通过工艺制作反思卡记录学生从模仿到改良的思维跃迁,避免评价与教学不统一。

第二,教师需建立即时反馈 - 阶段分析 - 策略调整的动态循环: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构图能力普遍薄弱时,可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构图微课堂;档案袋分析显示学生创意表达单一时,可设计跨学科主题创作拓展思维路径。反馈形式应兼顾个体与群体,既通过面批指导学生修正具体问题,也利用数据看板呈现班级共性趋势,为集体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实践反思需警惕两大误区:一是为评价而评价,过度追求评价工具的创新而忽视教学本质;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将开放评价简化为量化指标的叠加。教师需始终明确,评价是照亮学生成长路径的手电筒,而非评判优劣的标尺。

总之,开放评价策略为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实践框架。它要求教师转变评价观念,从技能鉴定者转变为成长观察者与发展促进者。

参考文献

[1] 蒋萍 . 美术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以东安县为例[D]. 广西 :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2] 黄浚潼 . 探索评价新策略 , 营造课堂新样态——品质课堂变革导向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初探 [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3):117-119.

[3] 黄 桂 丽 . 多 材 料 应 用 下 的 小 学 美 术 教 学 实 践 [J]. 新 课程 ,2024(27):99-101.

[4] 刘加锋(1985.12—)男,汉,安徽池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数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