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项目化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董世杰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二中学 河北邯郸 056000
引言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教学,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生在地理观察、测量、调查等活动中形成的关键能力,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初中阶段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奠基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与操作能力,且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究欲。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如“地图的阅读”章节设置了绘制简易地图的活动,“水资源”章节包含调查家庭用水情况的实践任务,这些内容为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天然载体。项目化教学通过让学生围绕真实主题开展持续探究,能有效促进地理实践力的形成。当前,部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脱节、学生参与深度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效。因此,研究如何基于人教版教材开展项目化教学以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锚定教材内容,设计关联性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的选择需紧扣人教版教材核心知识点,使实践活动成为教材内容的延伸与应用,避免项目与教学目标脱节。
教材中的基础技能类内容可转化为操作性项目。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图的阅读”中,关于比例尺、方向、图例的知识,可设计“校园功能区地图绘制”项目。学生需先学习教材中地图三要素的知识,再实地测量校园内教学楼、操场、花坛等设施的距离与方位,用恰当的比例尺转化为图上距离,标注相应图例。这一过程既巩固了教材知识,又锻炼了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转化地理数据的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区域认知类内容可转化为调查类项目。以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为例,教材对比了南北方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上的差异。教师可设计“家乡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调查”项目,引导学生观察本地民居的屋顶坡度、墙体厚度、建筑材料等特征,结合教材中南北方气候差异的知识,分析民居特点与当地降水、气温的关联,形成调查报告。此类项目将教材中的区域差异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调查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二、遵循认知规律,设计阶梯式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力的形成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项目化教学中的实践活动需体现层次性,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础层活动侧重工具使用与方法掌握。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中,人教版教材介绍了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教师可设计“校园气温观测”项目,基础层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固定时间在操场、教室窗边、树荫下三个地点,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并记录数据。这一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养成规范记录数据的习惯,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提高层活动强调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承接“校园气温观测”项目,提高层活动要求学生将连续一周的观测数据整理成表格,参照教材中“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方法,绘制不同地点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差异的原因,如树荫下与操场的气温差异是否与光照有关。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教材知识解读数据,提升地理分析能力。
创新层活动注重问题解决与方案设计。在“水资源”章节学习后,可设计“家庭节水方案优化”项目。学生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如刷牙时是否一直开水龙头、衣物是否集中洗涤等)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节约用水”的知识,找出家庭用水中的浪费现象,设计具体的节水方案,如用淘米水浇花、缩短淋浴时间等,并实践一周后对比节水效果。此类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三、把握指导尺度,构建适度的教学支持
项目化教学中,教师的指导需恰到好处,既要避免过度干预限制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防止放任自流导致实践活动低效。
在实践方法上提供必要示范。人教版教材中部分实践操作有明确步骤,如“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教师可先结合教材图示演示如何用橡皮泥制作山体模型,再用细线水平切割模型获取等高线轮廓,最后将轮廓绘制在图纸上。示范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时对操作不规范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如提醒学生切割时保持细线水平,确保等高线间距均匀。
在遇到困难时给予方法提示。开展“家乡土地利用类型调查”项目时,学生可能因不知道如何区分耕地与园地而困惑。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教材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定义,提示观察土地上的作物类型——种植粮食作物的为耕地,种植果树的为园地,而非直接告知答案。这种提示既利用了教材资源,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安全保障上做好充分准备。户外实践活动需提前规划,如“河流地貌观察”项目,教师需提前勘察观测点,避开陡坡与深水区域,准备防滑鞋与急救包,向学生强调观察时需与河岸保持安全距离,不随意触碰河水。同时,可联系当地地理教师或水利工作者作为校外指导,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四、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实践过程的全面发展
地理实践力的评价应超越成果本身,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兼顾自评、互评与师评。学生自评可让学生反思在项目中的收获,如“通过绘制校园地图,我学会了用卷尺测量距离,但标注图例时不够规范”;小组互评侧重合作表现,如“小组讨论时,小明能提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帮助大家解决了方向判断的难题”;教师评价则从知识应用、技能掌握、合作态度等方面综合考量,如“该小组能将教材中的比例尺知识灵活应用于地图绘制,数据记录完整,团队分工明确”。
评价内容涵盖过程与成果。在“天气观测”项目中,不仅评价最终的天气分析报告,还关注学生是否坚持每日观测、仪器使用是否正确、数据记录是否及时。对于报告中存在的分析偏差,如误将阴天判断为多云,可结合教材中“天气符号”的图示,引导学生重新观察订正,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延伸。
评价方式注重质性描述。采用“实践能力发展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收录内容包括观测记录、绘制的地图、调查照片、反思日记等。教师通过档案袋了解学生在工具使用、数据处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进步,用描述性语言给出评价,如“与第一次绘制的地图相比,本次地图的方向标注更准确,能看出你对教材中‘方向判断’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结语
基于人教版教材开展项目化教学,是落实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有效路径。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践素材,设计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的项目主题,构建阶梯式实践活动,提供适度的教学支持,完善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地理知识,在探究中提升地理实践力,最终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民, 仲小敏, 蔚东英. 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2):119-125.
[3] 段玉山 .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 [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10):88-96.
[4]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组 .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5]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组 .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6] 袁书琪 . 地理教育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