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岚 常春清 崔潮 崔亚楠 冯蕾
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一、引言
桥梁工程作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桥梁设计、施工等专业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感的育人使命。随着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如何打破“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成为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工业大学“桥梁工程”课程立足地域特色与专业特点,针对寒区桥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与生态保护需求,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以“蒙古马精神”“生态优先”等理念为指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在知识层面聚焦寒区桥梁关键技术,在能力层面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思维,在价值层面培育工匠精神与边疆担当。本文以“寒区桥面铺装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为例,系统阐述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实施路径与实践成效,为同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二、桥梁工程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与思政目标
“桥梁工程”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前承《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后接《桥梁施工》《桥梁检测与加固》,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中小跨径桥梁设计方法、大跨桥梁构造特点,更需培养学生解决寒区、草原等特殊环境下工程问题的能力。
结合专业定位与地域需求,课程确立三维思政目标:一是价值引领,通过寒区桥梁技术攻关案例,培育“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工匠精神;二是素养培育,依托草原生态保护实践,树立“最小生态干扰”的工程伦理;三是责任塑造,以边防公路桥梁建设为例,强化“服务边疆、保障民生”的职业担当。
(二)思政元素挖掘逻辑
课程遵循“专业知识点 - 技术应用场景 - 思政价值点”的挖掘路径,构建多层级思政元素体系。从技术创新维度,以胶粉改性沥青等材料创新为例,提炼“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创新精神;从科研实践维度,结合工业大学团队攻克北方寒冷地区低温抗裂技术的历程,诠释“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生态保护维度,通过草原冻土带施工案例,强化“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家国情怀维度,以边疆地区公路改造工程为载体,凸显“边疆建设、使命在肩”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体系构建框架
课程构建“理论 - 案例 - 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闭环:理论层面向学生系统讲解寒区桥面铺装冻融破坏机理、材料特性等专业知识;案例层面引入本地工程实例与科研故事,将思政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教学素材。同时,建立“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的考核体系,将学生的思政素养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同步考核。
三、“寒区桥面铺装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案例实施
(一)教学内容重构
该章节聚焦寒区桥梁核心技术与思政价值的融合,构建“专业知识 + 思政内涵”的教学内容体系。在专业知识方面,以“冻融破坏机理 - 材料创新 - 效益评价”为主线:解析寒区桥面铺装层因反复冻融导致的开裂、剥落问题,讲解胶粉改性沥青通过废旧轮胎胶粉掺入提升低温抗裂性的技术原理,开展全寿命周期成本与生态效益分析。
在思政内涵方面,对应设置三个融合点:通过胶粉回收技术讲解,融入“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工业大学科研团队攻克桥面铺装低温抗裂技术的过程,诠释“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以呼伦贝尔桥梁施工中“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实践,强化“生态优先”的工程伦理。
(二)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构建“课前铺垫 - 课中深化 - 课后延伸”的教学闭环,确保思政元素的渐进式内化。课前,教师发布边疆公路桥梁冻害资料与胶粉沥青研究文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技术背景,初步思考“边疆交通保障与技术创新”的关联。
课中,采用“视频导入 - 案例解析 - 实践操作”三步法:播放边疆公路施工纪实视频,展现筑路人员在 -30∘C 环境下的施工场景,引发学生对“边疆建设者责任”的共鸣;结合交科院提供的实测数据,分析胶粉沥青铺装在边疆公路应用后将桥梁使用寿命从 8 年延长至 15 年的实际效益,让学生感知技术创新的社会价值;组织学生绘制“技术 - 生态 - 成本”三维评价表,模拟专家评审环节,在团队协作中强化“综合决策”意识。
课后,延伸两项实践任务:一是参观自治区土木工程绿色建造与智能运维重点实验室,观察胶粉沥青制备全过程;二是撰写《胶粉沥青技术在家乡桥梁中的应用构想》报告,要求结合家乡地理环境提出技术方案。通过“从课堂到实地、从理论到应用”的延伸,让思政价值从认知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三)教学特色
在地域融合方面,紧密结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将地方发展理念有机融入技术教学,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学科交叉上,巧妙贯通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与土木工程的思政链条,实现多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情感共鸣层面,通过边疆建设者访谈、边疆公路工程案例等真实素材,激发学生“扎根北疆”的职业认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教学反思
课程实践中也发现需优化的方向:一是思政元素的动态更新不足,需结合智能建造等新技术发展,补充“数字工匠”等新内涵;二是企业参与度有待深化,计划与路桥集团共建“寒区材料实践基地”,邀请工程师现场讲解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三是评价体系需更精准,需细化“生态意识”“责任担当”等素养的评价指标,避免主观化判断。
五、结论
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需立足专业特色,紧扣地域需求,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工业大学通过“寒区桥面铺装材料创新”等案例的实践,证明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 张 明 金 等 . 桥 梁 工 程 本 科 教 育 中 思 政 教 育 的 探 索 [J]. 高 教 学刊 ,2024,05:173-176 ;
[2] 张菊辉等 . 桥梁工程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思考与探索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06:160-163.
[3] 贺文宇等 . 桥梁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J]. 高教学刊 ,2023,08:39-
42.
[4] 吴刚等. 桥梁工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模式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2024,09(17):91-94.
[5] 张玉平等 . 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五融入”教学范式 [J]. 高教学刊 ,2023,28:186-191.
基金项目:2024 年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SZ2024008);2024 年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NGJGH2024147、NGJGH2024412);2025 年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NMGJXH-2025XB116);2024 年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2024228、ZC2024019、ZC202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