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建构逻辑与受众认知偏差
许远航
白城市洮北区宣传服务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引言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社交媒体平台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流动不仅涉及到传统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还包括普通民众和算法推荐系统的共同作用。然而,这种信息的广泛传播也伴随着真实性的危机。在传统媒体中,新闻的生产通常受到严格的新闻伦理和专业规范的制约,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源的多样化、传播路径的复杂性以及平台算法的偏向性使得新闻的真实性面临严重挑战。这种不确定性和混乱性导致了受众在接受新闻时面临认知偏差,无法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如何了解受众的认知偏差,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一、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建构逻辑
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每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建构变得更加复杂。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新闻的制作和传播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新闻的来源和报道内容都受到严格的编辑和审核。然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新闻记者和编辑,普通民众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 等平台发布信息,新闻的来源更加多元化。这种信息的去中心化使得新闻的真实性验证变得更加困难,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速度往往超过了事实真相的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系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平台的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推送新闻内容,这种基于个体偏好的推荐机制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个性化和精准,但也加剧了信息茧房的现象。受众往往只接收到与自己既有观点和信仰相符的信息,从而忽视或抵制不同立场和观点的新闻。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还让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加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风险。由于缺乏传统媒体中的编辑把关和审核机制,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可能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且信息源的可信度无法得到保障。
二、社交媒体时代受众认知偏差的形成机制
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认知加工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情感、信仰和认知框架等因素,容易导致认知偏差的发生。首先,情感因素在新闻消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往往通过情感化的语言和图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情感化的新闻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并加强其对信息的接受度。情感激励使得受众在面对新闻时,更容易选择性地接受与自己情感倾向一致的信息,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这种情感上的认同与支持,使得受众在信息筛选时产生认知偏差,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其次,受众的信仰体系和先入为主的观点也会影响其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在社交媒体上,受众往往选择关注与自己意见一致的新闻和信息,而对于不同观点的信息,则倾向于质疑和抵制。这种基于信仰和意见的选择性接收,使得受众往往忽视信息的真实性,仅仅关注信息是否与自己的既有认知一致。这种现象可以通过“确认偏差”来解释,受众倾向于寻找和接收能够确认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否定那些与自己信念相冲突的信息。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受众的认知偏差进一步加剧。平台算法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推送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导致受众处于信息茧房中,接触到的信息大多是符合其兴趣和立场的,这种信息过滤机制加剧了受众的认知偏差。受众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变得狭隘,新闻的真实性判断也变得局限和片面。
三、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受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最大挑战在于信息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有严格的把关机制,新闻机构需要经过层层审核,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然而,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发布信息,甚至可以在没有任何审核和验证的情况下进行传播。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虽然提高了信息的流动性,但也带来了新闻真实性难以保证的问题。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虚假信息传播呈现出爆炸性增长,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速度往往超过了真相的传播。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匿名性,虚假新闻往往能迅速传播并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虚假信息往往通过情感化的手段和煽动性的标题吸引受众的眼球,导致受众陷入情感驱动的认知陷阱,难以理性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四、新闻真实性建构的优化路径与风险防控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优化路径和风险防控措施。首先,新闻平台应加强信息审核机制和责任追溯,确保新闻源的可信度。平台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新闻编辑团队和第三方机构进行信息审核,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此外,平台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如区块链技术,确保新闻内容的可追溯性和透明性,为受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来源。
其次,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受众的新闻判断能力。通过开展新闻识别能力的培训,帮助受众了解新闻的真实性评估标准和方法,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受众主动质疑和核实信息来源,从而减少认知偏差和情感化决策的影响。
五、结语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信息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使得新闻的真实性验证变得更加困难,而受众的认知偏差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优化路径和风险防控策略,建立更为科学和规范的新闻传播机制,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改进平台的算法推荐和信息审核体系。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在社交媒体时代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提升社会的信息素养,构建更加健康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洪忠 , 王袁欣 . 社交媒体使用对新闻专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的影响 [J]. 全球传媒学刊 ,2015,2(04):41-59.
[2] 罗坤瑾 . 狂欢与规训 : 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传播及治理研究 [J].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41(02):68-72.
[3] 彭华新 . 社交媒体中的自发式“记者联盟”: 身份、环境、伦理 [J]. 国际新闻界 ,2017,39(07):14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