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沉默的现状及干预研究
张若颖
南安市第五小学 362300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范畴内,课堂沉默现象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课堂沉默绝非仅仅意味着安静无声,其背后深刻映射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与思维活跃状态。深入剖析,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传统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主动性方面的不足,以及课堂氛围的压抑沉闷,均是导致课堂沉默的潜在因素。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若课堂沉默持续存在,无疑会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产生阻碍,限制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针对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沉默的现状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沉默的现状
小学高段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显著提升,这使得部分学生在理解与应用知识时力不从心,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选择以沉默应对课堂互动。加之部分学生性格内敛,在课堂发言时过度担忧错误招致批评,即便脑海中有想法,也怯于表达,致使课堂上声音寥寥。这种沉默现象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让教学难以依照预期推进。若长此以往,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将受到严重制约,逻辑思维发展也会滞后。而实施有效干预策略,能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重焕生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为他们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沉默的干预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依据情境认知理论,将数学知识巧妙融入趣味情境,可以有效拉近抽象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创设生动且富有吸引力的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进而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应用能力,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例如,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为例,教师精心创设“装修房屋”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描述:假设现在要给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房间贴壁纸,大家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准确计算出所需壁纸的面积呢?此时,学生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去测量房间的长、宽、高,仔细分析房间的哪些面需要贴壁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投入讨论,有的小组讨论测量工具的选择,有的探讨如何精准测量,还有的研究不同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打破了以往的沉默局面。
(二)构建和谐氛围,鼓励大胆发言
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压力会大幅减轻,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专注于学习。教师通过温和的态度,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个想法都被重视。当学生获得这种积极的反馈后,自信心会不断增强,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与羞涩,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促进课堂互动的良性循环。
例如,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为例,教师提出问题:“把一张纸的 4/7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即便答案错误,教师也始终微笑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折纸的方式来理解这个问题,教师立刻给予肯定,并邀请该学生上台展示操作过程。
这位学生在讲台上认真地将一张纸先平均分成7 份,取其中的4 份,然后再把这 4 份平均分成 2 份。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学生也纷纷受到启发,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从折纸操作中获得的思路与方法。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三)优化提问方式,引导积极思考
有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钥匙。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层次分明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简单的基础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问题如同层层递进的台阶,帮助学生逐步探索知识的奥秘。这种提问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梳理知识脉络,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例如,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为例,教师先提问:“在地图上,如何确定一个城市的位置?”学生们纷纷回答可以通过经纬度等方式。教师接着进一步追问:“那如果已知一个地点在另一个地点的东偏北 30∘ 方向,距离为500 米,如何在图上准确表示出来?”此时,学生们开始思考方向与距离的表示方法,有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图,有的与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在一旁适时引导,提醒学生注意角度的测量与距离的标注。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们积极运用所学的方向与距离知识,深入思考并解决问题,课堂讨论氛围热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四)开展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互动
合作学习理论明确指出,小组合作能够为学生搭建起一个高效的交流互动平台。在小组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思维角度,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启发。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表达自己观点,在过程中得到启发。
例如,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为例,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出一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题目,要求小组讨论不同的解法,并推选代表进行展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学生擅长通分计算,详细讲解通分的步骤与技巧;有的学生则发现了通过分数的拆分或凑整来简化计算过程。经过激烈讨论,每个小组都总结出多种解法。在代表展示环节,各小组代表自信地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解小组讨论的成果。通过这次小组合作,学生掌握了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充满了交流互动的声音,彻底打破了以往练习课沉闷的局面。
总结
总之,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沉默现象制约学生思维拓展与知识吸收,阻碍课堂活力与教学成效提升。鉴于此,实施有效干预策略十分必要。通过多维度干预,能显著改善课堂沉默现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推动高效课堂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海干. 学思融通: 打破小学数学“课堂沉默”[J]. 读写算,2023,(27):56-58.
[2] 庄海翔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性沉默的特征及实施 [J].教学与管理 ,2020,(3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