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基于CNN 和SLAM 的地质勘测机器人的研究

作者

李雨洁 王小超 周广禹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300350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地质环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 对生态保护、灾害防治及新能源开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地质勘测依赖人工操作,在复杂地形(如山地、洞穴、灾区)中有着效率低、数据误差大、人员安全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基于 CNN 和 SLAM 技术的地质勘测机器人,有着自主导航、多源数据融合及智能分析的能力,可以精准捕捉土质疏松、岩层位移等细微的变化,为我们实时的监测和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了巨大支持,对提升地质勘测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情况下,国际间对此领域的探究已趋于成熟阶段,美国NASA 的“火星探测器”系列运用 SLAM 技术实现了未知环境定位,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SLAM 算法优化上处于领先;国内,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 CNN 与 SLAM 融合应用中取得突破,成都理工大学研发的地质灾害救援机器人已用于灾后数据采集。但现有技术在复杂地质环境适应性、多模态数据融合精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二、相关技术综述

1.SLAM 技术概述

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能使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实时确定自身位置并构建周边地图。其通过传感器(如激光雷达、视觉相机)获取环境数据,经特征提取、数据关联和状态估计,动态更新地图。在地质勘测中,SLAM 可实现无先验地图的自主导航,精准定位地质异常区域,为路径规划提供基础。本研究采用的 SLAM 方 案基 于 Rao-Blackwellized 粒子滤波 (RBPF) 技术 , 它首先解决机器人 的定位 问 题, 随 后 依 据 定 位 结 果 进 行 地 图 构 建。Gmapping 算法将 RBPF 作为其核心, 对定位过程 进行重大改进。

2.CNN 算法介绍

CNN(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实现图像特征的自动提取与分类。在地质勘测中,CNN 可识别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及矿物成分等特征,结合多源传感器数据(如温度、湿度),提升地质参数分析的准确性。其优势在于对复杂图像的高效处理能力,可满足实时地质特征识别需求。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硬件层面集成多模态传感器(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地质传感器)、GPU 运算单元及履带式移动平台,适应山地、沼泽等复杂地形;融合 SLAM 定位模块与 CNN 图像识别模块,实现地质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地图构建;应用层提供可视化界面,展示勘测结果并支持远程操控,可输出地质构造图、风险预警报告等。基于现有相关避障技术的一些理论基础 , 将卷积神经网络与 ORB-SLAM2 技术相结合 , 分别进行基于语义分割和基于 Yolo 模型的障碍物检测 ; 在 SLAM 建图的过程中 , 将图像的语义信息添加到地图中 , 得到语义 SLAM, 有利于 SLAM 进程效率的提升, 并利用ORB-SLAM2 进行地图构建和相机定位。

四、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

1. 测试方案设计

测试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室模拟测试(验证定位精度、图像识别准确率)、野外模拟场景测试(复杂地形适应性验证)、真实地质区域测试(如矿区、灾害易发区)。涵盖不同光照、气候条件,全面评估系统可靠性。

2. 勘测精度测试

选取含岩层裂缝、土质疏松的典型路段,对比机器人检测与人工勘测结果。测试显示,系统自主定位精度达 ±0.15 米,地质特征识别准确率超 85% ,F1 分数为 0.82,满足实际勘测需求。偏差主要源于极端环境下传感器数据干扰,可通过算法优化进一步修正。

3. 重复性验证

在相同区域多次测试,结果偏差率低于 5% ,表明系统性能稳定,数据重现性良好。

结束语

基于 CNN 和 SLAM 的地质勘测机器人,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高效、精准勘测,为地质灾害预警、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通过算法迭代与硬件升级,可进一步提升极端环境适应性和数据处理速度,推动地质勘测行业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型。

参考文献:

侯英勇,陈嘉茹,王树臣,等。基于激光 SLAM 的巡检机器人自动导航与避障技术研究 [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 (9):33-35.

[2] Zhang, Y., et al. (2021). Autonomous Robotic Mapping of Fragile Geologic Features. arXiv preprint arXiv:2105.01287.

[3] Liu, Y., Guo, C., Luo, Y., & Wang, Y. (2024). DynaMeshSLAM: A Mesh-based Dynamic Visual SLAMMOT Method.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accepted.

李雨洁 2006.8.17 女 汉族 籍贯:山西省晋城市

单位名称: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基于CNN 和SLAM 技术的地质勘测机器人

第二作者(通讯)

王小超 2004.11 女 籍贯:山西省大同市

单位名称: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基于CNN 和SLAM 技术的地质勘测机器人

第三作者

周广禹 2006.6 男 籍贯河南省新乡市

单位名称: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基于CNN 和SLAM 技术的地质勘测机器人

第四作者

郭佳煜 2006.1 男 籍贯:山西省太原市

单位名称: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基于CNN 和SLAM 技术的地质勘测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