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江西革命文物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

作者

吕俊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

2021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革命文物作为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重要载体,深度挖掘和运用其蕴含的国防教育元素,发挥革命文物资源的育人功能,开展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改革研究,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意义。

一、江西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分析

截至 2022 年,全国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别为 3.6万多处、100 余万件 / 套;另有 1600 多家革命题材博物馆纪念馆,其中年均参观人数超过百万人次的革命纪念馆达到近百所[2]。

据统计,江西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可移动革命文物、登记在册的红色标语,分别为 2535 处、43650 件(套)、10748 条。江西这片历史悠久的红土地上拥有“三个摇篮”、“一个策源地”、“三个精神”: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孕育了“三个伟大精神”: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这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3]

2018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为深入强化新时代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的积极作用。2021 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旨在培养具有民族复兴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 2023 年 10 月 24 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旨在进一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发扬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江西省持续创新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机制,并出台落地系列新政策。2022 年,为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多域协同的示范县创建模式,提高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效率,强化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平台的构建,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增强革命文物在弘扬革命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方面的功能和影响力。2023 年 11 月,再出台《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旨在构建新时代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新格局,推进相关管理机制建设,探索传承红色基因路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 年,江西省博物馆申报的“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于都县博物馆的“红军标语保护与利用”项目获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2022 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社会 +”革命文物办展实践》、铜鼓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罗湾老屋红色标语保护利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瑞金革命旧址群合理利用创新实践》等项目入选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名单;2024 年,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公布了 20 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名单,这些中心是通过组织推荐、现场答辩、实地考察和专家评议等环节精心挑选出来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列其中。

江西省在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全面规划和深入实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强化革命文物资源育人实效 , 同步推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创新,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进一步深化对江西革命精神的理论探究,如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出版相关学术著作和论文,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代的价值,为红色资源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可有助于增强江西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并提高其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的实际效果。

二、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党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以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 1931 年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收集“死亡战士之遗物”、“有革命纪念意义的物品”和“革命历史文物”;继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颁布《征集革命文物令》之后,1961 年国务院进一步发布了《文物保护暂行条例》,这两项法规共同强化了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征集,进一步明确保护“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有关革命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08 年,国家文物局联合中宣部、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革命文物是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侵、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伟大复兴斗争的重要见证。这些重要的革命文物特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实物证据。

革命文物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文献等,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历史遗产,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文物不仅是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的记录。它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这一重要阐述指明了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前进方向、确立了革命文物的育人实践向度,将革命文物资源纳入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也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革命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教育的宝贵资源,亟待加强保护和利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需求的现实需要。高校国防教育和革命场馆等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相关部门应多元联动、多措并举,为了提升革命文物资源的保护实效,我们应将其转化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优质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丰富教育内容,扩展革命文物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 提高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将革命文物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文献等融入相关教学专题,如军事思想、国际战略形势、中国国防、信息化战争、国家安全、信息化装备等。通过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现地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提升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

三、革命文物资源融入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馆校合作机制: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2015 年,国务院通过颁布《博物馆条例》,进一步明确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这一的重要属性,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积极探索与学校的合作,促进馆校协作发展。推进馆校师资一体化培养,通过教师研习、双师课堂等方式,加强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师在革命文物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更好指导学生学习革命历史和理解革命文化。推进馆校合作共建,高校与博物馆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举办互动活动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创新馆校育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博物院在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关键角色。他提倡通过博物院这一平台,让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革命精神的内涵、根据地的斗争史以及英雄烈士的光辉事迹。这样的教育和传承不仅有助于增强国民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革命场馆要以“馆内开展基本主题陈展和临时主题陈展,馆外举办巡回展览”形式来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优势,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用“通过大学生国防教育夏令营、开办线上主题网站、搭建馆校共建的研究平台等拓展国防教育领域”办法来积极开拓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革命文化。通过博物馆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发一系列教育课程,将革命文物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制定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教育方案,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

数字化转型新形势下,为以科学化、系统化的展示革命遗址、文物展品、文献资料、珍贵照片等革命文物资源,打造云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展览、VR 互动项目等手段,开发云上陈展、互动直播,革命文物 3D 虚拟线上展览平台,旨在“活化”革命文物,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场景式、交互式、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革命历史场馆,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教育资源,成为非正式国防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了解国防知识、培养国防意识的宝贵机会,是加强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场域之一。革命场馆所拥有的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生动的学习体验和情境创设助力高校国防教育提质增效。

高校国防教育课堂作为国防教育正式学习的主阵地。提升教师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根本要求,应制定并实施国防教育师资培训计划,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在国防教育领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革命历史素养和红色文化教学水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革命文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并融入教学内容和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如实践教学、情境教学等。通过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互动式学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而增强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当积极与革命历史场馆建立紧密的馆校协同发展关系,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构建一个集教育、研究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馆校协作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革命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与高校国防教育育人生态同向同行,对于培育具有全面素质的大学生,包括知识、能力、道德情操和国防素养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大学生至关重要。基于学习科学理论,我们提出一种创新的馆校合作策略——革命文物 + 国防教育。通过建立馆校之间的系统协作网络,深入挖掘资源价值、融入课程、创新展示方式、加强保护和利用以及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措施,开发专题式课程资源、设计创新的学习活动、构建馆校一体化的协同学习平台、培养一支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教学团队。旨在建立一个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国防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和国防意识中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 [N]. 人民日报,2021-03-31(1).

[2] 跃森.革命文物涵义[J].中国博物馆,1988(1):29 - 35

[3]《人民委员会对于赤卫军及政府工作人员勇敢参战残废及死亡的抚恤问题的决议案》[N].《红色中华报》,1932 年9月 13 日。

[4]《中共七大代表暨延安各界代表前日举行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N].解放日报,1945 年 6 月 19 日。

[5] 国家文物局、中宣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 [Z]. 中国文物年鉴,2009.

[6] 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 [N]. 人民日报,2021-03-31(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吕俊,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 437 号国防教育课程与教学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2021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国防教育课堂学习设计研究”(JY21115);2023 年度江西省教改一般项目“江西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XJG-2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