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研究
谢容
攸县第三人民医院(攸县皇图岭中心卫生院)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 412309
摘要: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呈几何级数增加。固定资产成为公立医院资产内容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由于该项管理情况一直未尽如人意,存有多方面缺陷,因此在国家要求公立医院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从采购申请至报废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公立医院
随着基层医院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基层医院经营管理的关键部分,固定资产管理亦随之调整。本文旨在分析部分基层医院固定资产在预算、采购、使用、维护、转移、处置等生命周期管理环节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1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1.1 定义与范围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正常运营必需的重要资源,包括医疗设备、手术室设施、病房、诊疗设备等,其价值普遍较高且使用周期较长。而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涵盖固定资产采购、部署、维护、更新和处置等全过程,具体包括采购决策、供应商选择、设备部署与安装、定期维护与保养、实时跟踪与监控、合规的报废和处置流程等。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固定资产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因此,加强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推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
1.2 管理挑战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包括资产购置决策、设备部署与安装、维护保养、使用跟踪监控以及报废处置等方面。全生命周期管理意味着从固定资产采购到报废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安全、高效地使用固定资产,并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2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要素
2.1 合理的采购决策与供应商选择
合理的采购决策需要考虑设备的性能、质量、价格以及供应商的信誉和售后服务。公立医院应根据需求和预算制订明确的采购标准,并与可靠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
2.2 高效的设备部署与安装流程
高效的设备部署与安装流程确保设备正确安装、连接和配置,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公立医院应制订规范的部署和安装流程,加强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熟悉操作。
2.3 定期维护、保养与设备更新
定期维护和保养是预防设备故障和损坏、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公立医院应建立维护计划,包括定期检查、清洁和维修,并根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需求变化及时更新设备。
2.4 实时跟踪与监控固定资产使用
通过建立实时跟踪和监控机制,公立医院可以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监控包括设备的使用频率、故障情况、维修记录等,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和维护,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可靠性。
3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做到五个结合
3.1树立全生命周期意识和优化流程管理相结合
固定资产管理完整的生命周期涵盖采购前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采购预算的申报、向招采部门提出申请、进入招采实质阶段、货到验收办理入库、交付申请科室使用、维保服务、清查盘点、报废申报、处置上解等整个环节和流程。通过这一模式的完整构建,医院在传统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得以改变,由粗放式、孤立式和松散式的固定资产管理转变为精细化、全面化的管理,实现固定资产信息、价值实物管理的标准化、精确化、合规化,最后实现医院整体效益的提升。
3.2制度保障与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相结合
在顶层设计上,成立医院主要负责人领导的院级资产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统一协调的资产管理办公室;在人员上做到全员参与;在内容上,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并优化流程。建立“统一监管、分级管理、归口负责”的管理模式。如党委、院长办公会为资产管理决策最高环节;医院资产管委会负责审议全院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如归口管理科室职责,解决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审议资产绩效考核方案等;资产管理科室负责资产的具体管理事务,如包括但不限于资产采购前可行性论证、招标采购、验收入库、维护保养、报废处置等;具体使用的资产科室负责本科室资产的申购、效能评价与维护等工作;审计、监督部门负责医院资产管理的事后绩效的评价和监督工作。
3.3采购前的需求论证与患者需求、闲置资产使用相结合
积极邀请专家参与固定资产采购前需求论证,成立由临床、医务、器械等科室组成的设备委员会,论证的内容包括申购理由、品牌型号、预算申报金额、伦理等,提出意见及建议;小组会议充分讨论博采众长,保证后续资产采购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杜绝重复购买。如对大型医疗设备CT的购置应事前进行可行性论证,从市场供需、设备选型、成本压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避免盲目购入。
每年组织对全院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后,归口管理科室充分掌握医院的资产账实信息并进行不断分析和比对,对动用率不高的资产设备进行院内科室间统一调配,最大限度减少闲置率,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效能,节约科室成本。
3.4加强预算申报与招采验收相结合
经过采购前期专家多学科的可行性论证,确保资产购置预算申报的可行性与可靠性。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做到与医院运营管理、学科建设相匹配的资产增长;此外,不断完善资产结构优化,可以评价资产购置申请预算的可靠性,使资产浪费降到最低,在合理区间内控制资产采购成本,提高医院整体效益。在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同时,不断推动资产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如采用定量指标开机率、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固定资产建卡及时性等和定性指标如使用情况、保养情况、资产信息化建设、盘点清查等进行结合;分类指标与综合指标进行结合;月度考核与年度考核进行结合,绩效考核评价与论证申请进行结合,定期分析全院资产购置、使用等管理情况,将考核评价结果提交医院资产管理委员会和院党委会进行落实考核结果,为第二年的资产购置申请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编制预算提供强有力数据支撑。
规范采购资产的验收流程,提高及时性、准确性,财务科要紧密加强与资产归口科室相互补位。年初医院对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经院党委和职代会的正式批复下达到各科室,资产管理归口科室依据预算向招采部门进行申请提交相关申请,进入医院规范的招标采购环节,经招采购入的固定资产在归口部门相关人员验收并办理入库手续后,出库发出至具体申报科室,资产的入库数据传送至财务科,医院折旧费用数据的核算准确性得以实现。
3.5基层医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
首先,需制定一套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其次,必须对固定资产的运行状态实施持续监控与评估。对于那些在工作中能有效防范风险的部门或个人,应根据其贡献程度予以相应的奖励;反之,对于因疏忽导致医院固定资产受损的部门或个人,则应施以相应的惩戒。这样就能做到奖惩有据,责任划分明确,进而有助于固定资产的长期使用。最终,基层医院应利用信息化系统中的报警装置,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追踪。在信息系统中设定绩效目标值,一旦相关指标超出既定目标值,即通过指示灯提醒,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调整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各个操作环节,确保固定资产的最优运行状态。
4结论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采购决策、设备部署、维护更新、跟踪监控以及员工培训等方面,可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优化。公立医院应积极探索并实施这些优化思路,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为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婷.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6):31-33.
[2]李帅.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100-103.
[3]徐鑫.全生命周期下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J].财经界,2022(1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