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李慧
潜山市梅城小学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国家倡导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所以各学校也开始进行各学科教学的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让教育真正地渗透到每一节课,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为了响应此次政策的号召,小学语文老师也在课堂教学的策略中作出了一些调整与改变,改变传统教学的以成绩论的观念,实施多项有效措施,更多关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效果,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双减政策
引 言
双减政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实现素质教育必须遵守的准则。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意味着让教育真正地回归到学校,同时学校也承担起育人的所有责任。在这样的政策下,课堂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再结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一课一得。在此,我针对自身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浅析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一、提出有效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老师在上课前,都会提前备课,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将教授的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分配。每节课的教学都是由多个问题串联在一起,并且逐层递进。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老师适时将问题逐个抛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仅能简化课文教学,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文言小故事《自相矛盾》时,我在课前就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备课。针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些问题:楚人是如何夸赞自己的矛和盾的?他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听完他的话,周围人有买他的矛和盾吗?大家又是什么反应?听完大家的话后,楚人为什么哑口无言?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对楚人说些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在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时,大部分同学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住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接着出示的第二个问题,把全班学生的思维都带动起来。此时的教学应该说是非常顺利,并且一步步地指向教学目标。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推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把握也越来越牢固,但是,学生会觉得失去了挑战性。听课的情绪也不是很高了。就在此时,我抓住时机,向学生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把课堂氛围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学生的思维火花再次被点燃,学生又在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整堂课,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学生活跃了思维,更让学生感觉学得轻松,学得愉悦。
二、充分利用多种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讲授,容易形成“满堂灌”,学生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容易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课堂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学习探究知识。
例如,在教学《跳水》第二课时的内容时,利用复习巩固生字词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向学生出示游戏比拼的课堂活动来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首先,在备课时我就利用备课软件做好游戏比拼的课件,在导入时,将游戏比拼的活动呈现在大屏幕上,利用智慧课堂随机选出学生来进行比拼。每一轮的比拼出现的都是不同类型的判断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对的选项。每轮比拼后,都会呈现不同的结果。我再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再次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复习巩固旧知。尤其针对错误的地方再加强指导,学生对指出的错误也坦然接受,记忆也更深刻,避免再犯类似错误。接着,在理解船长思维过程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使用随机选择角色的课堂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船长的语言,去猜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以及心理活动。最后,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把读完故事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写完之后,我使用拍照上传、屏幕共享等方式进行对比讲解,实现课堂与媒体技术创新型融合教育。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的课堂体验感更强,掌握好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课堂活动的乐趣。
三、创设具体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很多内容都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教学中,老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合理地创设各种具体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角色,通过学一学,演一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同时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文章内容,从而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学《摔跤》一课时,通过研读对“小嘎子”和“胖墩儿”生动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同时,这个片段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表演。因此,在进行课文讲解后,根据自愿的原则,在班级里挑选合适的演员进行即兴表演。学生会努力将角色表演得生动、形象。在表演完毕后,还要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用评一评的方式去推究表演中的漏洞。从而让每位学生在做与评的实践体验中掌握到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四、教会学生有效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听不进”;有些学生在“假听”。如果学生不能认真听课,课堂纪律就会很难调控,学生也就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进行思考。没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与交流,而且教师要把一部分时间用在讲纪律上。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其实,“听不进”和假听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学会倾听,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做到有效倾听。
例如,在作文课堂教学时,我会鼓励不敢发言的同学大声说出来,并且要求所有同学要面向发言人,认真倾听。当学生发言结束后,再让聆听的同学做出评价,表扬说得好的同学,指出说得不太好的同学。并且让说得好的同学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不敢发言以及说得不全面的同学。这样逐渐形成都敢说,都认真倾听的良好氛围,从而养成倾听的习惯。
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是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不想学”“假学”的现象就会越来越普遍。在现代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仅极大程度地保持了课堂的新鲜感,而且锻炼了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让学生去探索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篇文章时,我先出示要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合理分组,分工合作,让学生分小组品读课文,把田忌赛马的经过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再根据填表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大胆发现此次比赛的顺序与之前比赛的不同。从而让学生了解孙膑在比赛之前的思维过程是怎么样的。接着,再在组内让先懂的同学教会不懂的同学,最后达到人人都懂的目标。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实施有效可行的策略,要提出有效问题,要充分利用课堂活动,要创设具体情境,要教会学生有效倾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终让课堂变得灵动起来。当然,实现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不断地促进教学更有效、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