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周云清

德化第八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500

摘要:本文聚焦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深入剖析其内涵、重要性,探讨当前教学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养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引言:

在教育革新中,“教学评一体化”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了活力。该理念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的紧密整合,以消除传统模式的割裂,优化教学效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意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能有效提升课程效果,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出有责任感、遵守法律的社会公民。

一、“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重要性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评价则贯穿始终,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促使教学朝着预定目标持续优化。

(一)提升教学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前通过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后根据评价结果总结经验,精准定位教学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学始终紧密围绕学生需求与课程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施教。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体化理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我评价、互评等方式反思学习过程,发现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学生能深入思考社会现象、道德困境、法律案例背后的深层含义,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深度学习,提升知识内化效果。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与评价脱节

在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场景中,部分教师存在教学与评价脱节的问题。教学伊始,他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常常宽泛且笼统,缺乏明确的、可供实际操作的细则,难以与后续的评价指标形成紧密且有效的对应衔接。待教学活动落幕,采用的评价手段又极为单一,大多单纯依赖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学习成效。这种方式仅仅聚焦于学习结果,全然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积累、思维成长,以及知识的深度掌握程度。如此一来,教师无法凭借评价结果精准洞悉教学短板,学生也对自身学习状况懵然不知,教学与评价恰似毫无关联的“两张皮”,各自为政,难以协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过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现象显著,常采用“满堂灌”模式,导致单向知识输出,弊端明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常见现象是教师倾向于详尽阐述理论,学生则多以被动聆听为主,缺乏互动与参与。他们鲜有机会投身课堂互动,自主探索问题更是难得。如此,学生的学习动力难以激发,所授知识与个人成长需求相脱节,课程在培养品德与树立人才方面的教育目标便难以实现,教学成果亦难如人意。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状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距离感。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不能巧妙且有效地挖掘贴合学生生活的素材,将那些晦涩、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例,学生们便极易觉得这门课程单调无趣。以法律条文的讲授为例,单纯地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方式,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无法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模式存在显著缺陷。评价方式主要倚重传统的纸笔测试,此方法往往侧重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导致学生仅需死记硬背即可应对,却严重忽略了情感态度的投入、道德实践的表现以及法治思维的培养与应用等核心成长领域。评价体系中,主体单一化现象显著,教师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以及家长参与的环节未能充分融入,形成了一种评价机制的不平衡。如此做法未能全面、多维度评估学生学习成效,妨碍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内在潜力,亟需优化改进。

三、“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肩负着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的重任。首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方向和要求。结合教材找出核心要点,明确知识侧重点。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包括他们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以“维护公平正义”单元教学为例,知识目标细化为让学生透彻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内涵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敏锐洞察社会公平问题,并能条理清晰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聚焦于引导学生内心深处树立起坚定追求公平正义的信念。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能否准确表达公平正义概念、能否运用知识分析案例、是否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公平正义意识,以确保教学与评价目标一致,为教学评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巧妙借助多样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依据教学内容匠心创设真实且生动的情境,像紧扣时代脉搏的社会热点事件、贴近学生日常的校园生活场景等等,并抛出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就拿讲解“尊重他人”这一知识点来说,创设校园欺凌的情境,询问学生“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要尊重被欺凌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小组热烈讨论,进而有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投身项目式学习,例如安排“调查家乡的法治建设现状”的项目。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广泛收集资料,有的进行实地深入调研,还有的专注分析总结,最终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并在全班展示。在此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深度了解法治知识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大幅提升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挖掘生活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对学生生活的密切关注,巧妙地将日常生活里丰富多样的道德与法治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现身说法,分享自己或身边人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通过向消协投诉、与商家协商、运用法律武器等一系列手段成功维权的真实案例。用这些鲜活的实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法律知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进而极大地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教师还应依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像是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法治教育基地,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亲眼目睹法律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在不同时代的应用场景,从而深化对法治知识的认知。此外,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里,切实践行道德规范,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学生自评让其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等;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相互评价道德实践表现、小组合作能力等;家长评价从家庭生活表现角度提供补充信息,如孩子在家中的道德行为、关心社会时事情况等;教师综合各方评价,给出全面客观的反馈,助力学生成长。

采用纸笔测试、课堂表现观察、作业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纸笔测试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课堂表现观察关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思维深度;作业评价不仅看作业完成质量,更注重学生在作业中体现的情感态度与创新思维;实践活动评价衡量学生在实践中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与道德践行情况,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结论

“教学评一体化”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新思路。虽当前有困境,但通过精准定位目标、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挖掘生活素材、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能融合教学、学习与评价,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成长。未来教师应深化应用、创新探索,让课堂绽放育人之花。

参考文献

[1]张新银.“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新校园,2024,(11):51-52.

[2]王兆升.“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2):157-159.

[3]赵淑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究[J].智力,2024,(24):192-194+198.

注:本文系专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备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 DHZX-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