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区复杂地形下道路与桥梁工程的选线与优化

作者

孙佳琦

沈阳市虎石台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110000

摘要:山区复杂地形下的道路与桥梁工程选线与优化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山区复杂地形对道路与桥梁工程选线的影响,分析了地形、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与工程造价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系统研究选线原则与优化策略,提出了基于多目标决策的选线方法,旨在实现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

关键词:山区复杂地形;道路选线;桥梁工程;优化策略

引言

在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山区道路与桥梁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不仅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难度,还对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与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山区复杂地形下实现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合理选线与优化设计,已成为交通工程领域的关键问题。本文聚焦于这一课题,深入分析山区复杂地形对道路与桥梁工程选线的影响,探讨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一、山区桥梁工程的选线与布局

(一)桥梁选线的特殊性

1.桥梁与道路的衔接关系

山区桥梁工程的选线不仅需要考虑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还需与道路整体布局紧密结合,确保桥梁与道路在功能和几何形态上的无缝衔接。桥梁作为道路跨越障碍的关键节点,其位置和方向直接影响道路的线形连续性和行车安全性。在选线时,需综合考虑道路的平纵线形设计,使桥梁的引道与主道路的坡度、弯道半径相匹配,避免因衔接不当导致的行车舒适性下降或安全隐患。

2.桥位选择的地形地质考量

桥位选择是山区桥梁选线的核心环节,地形地质条件对桥位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山区地形复杂,桥位通常需要跨越深谷、河流或不良地质区域,因此必须对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察。在地形方面,桥位应尽量选择在地形相对平缓、谷底较宽的区域,以降低桥梁的跨度和高度,减少工程难度和造价。同时,需避开陡坡、悬崖等地形,避免因地形条件限制导致的施工风险。地质条件的考量同样重要,桥位应避开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区域,确保桥梁基础的稳定性。

(二)桥梁布局的优化策略

1.桥梁跨度与高度的合理确定

桥梁跨度和高度是山区桥梁布局的关键参数,其合理确定直接影响桥梁的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山区复杂地形下,桥梁跨度应根据跨越障碍的宽度、地形起伏和地质条件综合确定。对于跨越深谷或河流的桥梁,过大的跨度会增加桥梁的施工难度和造价,而过小的跨度则可能导致桥梁基础置于不稳定地质区域,增加安全隐患。因此,需通过地形测绘和地质勘察,精确计算跨越障碍的最小必要跨度,并结合桥梁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优化跨度设计。桥梁高度的确定则需考虑地形高差、道路纵坡设计以及桥梁的排水要求。在满足道路纵坡和排水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桥梁高度,减少桥梁的工程量和施工风险,同时兼顾桥梁的景观效果和生态环境影响。

2.桥梁结构形式与地形适应性分析

山区桥梁的结构形式选择应充分考虑地形条件的适应性。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适合不同的桥梁结构形式。例如,在深谷地区,拱桥结构由于其跨越能力强、适应地形起伏的特点,常被优先考虑;而在河流跨越区域,连续梁桥或斜拉桥则因其施工便利性和经济性更具优势。对于山区复杂地质条件,如岩溶发育区域,桥梁结构形式需具备良好的抗不均匀沉降能力,如采用大跨度的单跨结构或采用桩基础的连续刚构桥。

二、山区道路与桥梁工程的优化策略

(一)多目标决策体系的构建

1.安全性、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的平衡

山区道路与桥梁工程的选线优化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涉及安全性、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等多个方面。安全性是工程设计的核心目标,特别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道路与桥梁的稳定性、抗灾能力和行车安全至关重要。经济性则体现在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和运营维护成本上,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费用。同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道路与桥梁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必须降到最低,因此环境友好性也成为重要的优化目标。

2.优化目标的量化与权重分配

为了实现多目标决策,必须对安全性、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进行量化分析,并合理分配权重。安全性可以通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构安全系数、行车安全指标等进行量化。例如,通过地质勘察和灾害模拟,评估潜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程度;利用桥梁结构的抗力与作用效应比值来衡量结构安全系数;通过道路平纵线形设计参数与事故率的相关性分析,确定行车安全指标。经济性可以通过工程造价、施工周期、运营维护成本等指标进行量化。例如,利用工程量清单和市场价格信息计算工程直接造价;根据施工技术难度和资源投入估算施工周期;结合道路与桥梁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标准计算运营维护成本。环境友好性可以通过生态影响范围、植被破坏程度、水土流失量等指标进行量化。

(二)选线优化的综合方法

1.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山区道路与桥梁工程的选线优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GIS能够集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交通流量等多源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功能,为选线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在选线过程中,首先利用GIS的地形分析功能,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地形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特征,识别潜在的高风险区域和适宜建设区域。其次,结合地质数据,通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识别滑坡、崩塌、岩溶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并将其作为选线的约束条件。此外,利用生态环境数据,如植被分布、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评估不同选线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GIS的网络分析功能,结合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要求,优化道路与桥梁的布局,确保交通网络的连贯性和高效性。最后,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将选线方案以三维地形图、等高线图等形式直观展示,便于决策者进行方案比选和优化调整。

2.动态优化与方案比选

山区道路与桥梁工程的选线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初步选线阶段,通过多目标决策体系和GIS技术,生成多个备选方案。然后,对每个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其在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方面的表现。在方案比选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等多准则决策方法,综合考虑各方案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最优方案。然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地质灾害、施工技术难题或政策调整等情况,需要对选线方案进行动态优化。例如,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需要调整桥梁位置或道路走向;如果施工技术取得突破,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桥梁结构形式和跨度设计。动态优化需要建立实时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通过GIS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为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动态优化还需要考虑工程的可逆性和灵活性,确保调整后的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上友好。

结论

山区道路与桥梁工程的选线与优化需在深入分析地形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多目标决策与综合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工程的科学规划与高效实施。这一研究不仅为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工程实践提供了技术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志选.山区高速公路路线选线及桥梁设计[J].大众标准化,2022,(24):70-72.

[2]王永峰,王涛,王佐,许林新.山区高速公路路线选线及桥梁设计考虑因素[J].公路,2022,67(05):42-45.

[3]肖乾珍.陡峭山区桥梁纵向便道的选线与修筑技术[A]“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铁道学会、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道学会,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