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家校共育的困境和精准帮扶策略

作者

张美兰

广东省信宜市径口初级中学525353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家校共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学校及教师提升教育工作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农村初中在“留守学生”家校共育方面的现实困境进行简要分析,而后结合案例提出相应的精准帮扶策略,希望能为农村初中及教师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家校共育;现实困境;帮扶策略

引言

“留守学生”是农村初中在推进家校共育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也是当前家校共育工作的难点。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留守学生”较为叛逆,而且缺乏父母管教,这使家校共育面临困境。对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结合具体案例准确剖析“留守学生”家校共育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解决措施,以此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一、“留守学生”家校共育案例阐述

小强(化名)是一名“留守学生”,其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期间才回家过年,而小强则由爷爷奶奶照看,但两位老人均已六十多岁,既无法帮助小强的学业,也无法对小强进行有效管教,导致小强放学之后就跟一些社会人员混在一起,不仅耽误学业,还有可能导致小强误入歧途。在得知小强的情况以后,班主任王老师尝试与小强进行交流,但小强认为王老师想要限制他的自由,非常抗拒。王老师转变策略,开始在生活上慢慢关心小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以后,小强敞开心扉,说爷爷奶奶根本不懂自己,只会一遍遍地唠叨,而且自己觉得跟社会人员混在一起能获得关注,感觉很酷。同时,王老师询问小强有什么感兴趣的事物,小强说自己喜欢篮球,尤其是特别崇拜艾弗森等篮球明星。

在得知小强的情况以后,王老师尝试与学校的体育教师李老师进行联系,让小强在放学以后跟着李老师练球。与此同时,王老师得知小强的父亲有一个弟弟,在家务农,于是与小强的叔叔进行沟通,让叔叔平时多加照看小强,并且有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上,王老师有时会通过微信视频与小强父母取得联系,而且将小强叫到办公室里,让其与父母聊天。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以后,王老师发现小强一放学就跑去操场,而且逐渐断绝了与社会人员的往来,虽然他的学习成绩暂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但情绪更加稳定,待人接物更加和善。

二、“留守学生”家校共育面临的困境

结合上述案例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家校共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家长与学生两地分离,祖辈缺乏指导学生学业和管教学生的能力,而且并不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忽视学生内心世界发展,造成学生缺乏关爱。二是“留守学生”叛逆心理较重,排斥与长辈、教师的沟通交流,这就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导致长辈更容易采取错误的方式,进一步加重“留守学生”的叛逆情绪。三是“留守学生”的父母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双方缺乏聊天机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来自父母的关注,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博取关注,容易造成学生误入歧途。

三、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家校共育精准帮扶策略

(一)联络其他亲属,形成有力管教

在上述案例中,王老师联系小强的叔叔,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对小强多加关注,并对小强形成监督和管教,及时制止小强的错误行为,从而引导小强逐渐走上正道。结合这一做法,在未来的家校共育工作中,学校及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亲戚的沟通联系,像叔叔、姑姑、姨妈、舅舅等长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父母角色的缺失,对学生进行有力管教。除了这些亲戚以外,还可以联系学生的邻居,令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比如,学生几点回家、是否与爷爷奶奶有争吵行为、是否与社会青年有联系等等,以此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方便班主任、教师等主体采取针对性的家校共育措施[1]。

(二)关注学生内心,缓解叛逆心理

当前许多“留守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这就给家校共育造成较为明显的阻碍,对此,教师要主动关爱学生,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亦师亦友的身份陪伴“留守学生”成长。正如案例中的王老师一样,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施以爱心[2]。比如,可以在午饭用餐时为学生多打一个菜,或者是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对学生耐心讲解,也可以在下班以后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些方法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发现学生叛逆的原因。同时,教师要主动与爷爷奶奶等长辈进行交流,尽可能地让他们肯定学生,而非过度说教,这也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叛逆心理[3]。

在做完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发展特长,比如,一些男生喜欢足球、篮球等运动,就可以鼓励学生在放学以后踢球、打球,通过运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肯定。再如,一些女生喜欢文学,就可以鼓励她们进行文学创作,如果出现优秀作品,可以让语文教师进行批改和宣传,都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肯定和关注。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亲子沟通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留守学生”家校共育提供便利,教师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叔叔、舅舅等长辈进行联系,让他们多多关照学生,也可以直接与学生父母进行联系,使学生与父母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进行聊天,让父母对孩子进行劝诫和教诲。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父母转变教育观念,使其意识到既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让孩子朝着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结论

在当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家校共育中,许多学生的叛逆心理较为严重,而且祖辈缺乏有力管教。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当主动联络其他亲属,提升管教力度,同时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想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发展特长,以此使其能博得关注,还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亲子之间的直接沟通,多措并举化解“留守学生”家校共育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左明松. 家校共育,促进留守学生发展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 (17): 53-56.

[2]王君平,王慧芳.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对策 [J]. 智力, 2023, (16): 49-52.

[3]王时英.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2 (03):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