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中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构建与优化
吕苗苗
新疆成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831400
一、引言
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灌渠等)受自然环境、地质条件、人为操作等因素影响,面临着洪水、干旱、工程溃决、水质污染等多种突发事件风险。传统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预警滞后、响应迟缓、协同不足等问题,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通过整合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救援处置、恢复重建等环节,形成 “预防 - 准备 - 响应 - 恢复” 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是降低突发事件损失的关键保障。在气候变化加剧与工程老化问题凸显的背景下,构建并优化应急响应体系,对提升水利工程抗风险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利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工程突发事件(如水库溃坝、堤防管涌)可能引发洪水泛滥,威胁沿岸居民安全。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可在短时间内启动疏散转移、抢险救援等措施,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降至最低。据统计,完善的应急体系可使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 40%-60% ,直接经济损失降低 30%-50% 。
水利工程承担着防洪、供水、发电等重要功能,突发事件可能导致城市停水、农田受淹、电力中断等连锁反应,引发社会恐慌。应急响应体系通过快速恢复工程功能,保障民生基本需求与生产活动正常开展,避免社会秩序混乱。
(三)保护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突发事件(如水体污染、堤坝溃决导致的水土流失)可能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破坏。应急响应体系中的环境应急处置措施(如污染拦截、生态修复)可最大限度降低生态损害,维护流域生态平衡。
(四)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应急响应体系的构建过程实质是对工程风险的系统梳理与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常态化应急演练、风险评估等工作,可及时发现工程隐患并整改,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控” 转变。
三、水利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的核心要素
(一)风险评估与预防机制
1. 风险普查: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全面风险排查,识别潜在危险源(如坝体裂缝、泄洪设施老化、周边地质灾害点),建立风险数据库,划分风险等级(如高、中、低风险区)。
2. 预警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设定预警阈值,如洪水预警的水位涨幅、流速等指标,水质污染的污染物浓度限值,确保预警的科学性与及时性。
3. 预防工程措施:对高风险区域实施加固改造(如坝体防渗处理、泄洪道拓宽),配备备用设备(如应急发电机组、抽水泵),提升工程自身抗风险能力。
(二)监测预警系统
1. 监测网络:整合水文、气象、地质、工程结构等监测设备(如水位计、雨量站、应力传感器),构建覆盖全域的实时监测网络,数据采样频率不低于 1次 / 10 分钟,确保信息时效性。
2. 预警发布平台:建立多渠道预警发布机制,通过短信、广播、应急广播、新媒体等方式,将预警信息传递至受影响区域的政府部门、企业与公众,发布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以内。
3. 预警响应联动:明确不同预警等级对应的响应措施,如蓝色预警启动巡查加密,橙色预警启动人员转移准备,红色预警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三)应急指挥与协同机制
1. 指挥体系:构建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工程管理单位落实” 的三级指挥体系,明确各级指挥机构的职责权限,如省级负责跨区域协调,市级负责现场指挥,工程管理单位负责具体处置。
2. 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水利、应急、气象、交通、医疗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联动处置机制,签订协同协议,明确应急资源调配、救援力量支援的流程与责任。
3. 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应急决策平台,整合监测数据、历史案例、救援资源分布等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持。
(四)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
1. 应急队伍:组建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如防汛突击队、潜水救援队),配备专用装备(如橡皮艇、破拆工具、水质检测设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与演练,确保队伍随时能战。
2. 物资储备:在工程枢纽、重要城镇设置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救生衣、沙袋、防渗膜、药品等物资,建立储备清单与轮换制度,保障物资完好可用。
3. 处置流程:制定不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抢险步骤(如管涌封堵、溃坝抢险、污染拦截)、人员分工与安全防护要求,确保处置规范高效。
四、水利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的优化路径
(一)提升监测预警精准性
1. 技术升级: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物联网等技术,弥补传统监测的盲区,如利用无人机对坝体进行高频次巡检,识别人工难以发现的裂缝;通过水质在线监测仪实现污染物实时溯源。
2. 预警模型优化:基于历史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突发事件预测模型,
提升预警提前量,如洪水预测精度从 24 小时提升至 48-72 小时,为应急准备争取时间。
(二)强化协同指挥效能
1. 扁平化指挥:减少指挥层级,建立 “决策 - 执行” 直接对接的扁平化机制,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多部门实时会商,指令传达时间缩短 50% 以上。
2. 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应急资源共享数据库,整合各类救援队伍、物资、设备信息,实现 “一键查询、快速调配”,资源响应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以内。
(三)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1. 实战化演练:定期组织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应急演练,模拟真实突发事件场景(如特大洪水、坝体管涌),检验预案可行性与队伍协同能力,每年演练不少于 2 次。
2. 社会化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如志愿者队伍、企业应急队)参与应急救援,建立激励机制,补充专业队伍力量,形成 “专业 + 社会” 的救援体系。
五、结论
水利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是保障工程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屏障,其构建需涵盖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指挥协同、处置救援等核心要素。当前存在监测能力不足、协同不畅、基层薄弱等问题,需通过技术升级、机制优化、标准完善等路径提升。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流域协同的深化,应急响应体系将向 “精准预警、高效协同、韧性抗风险” 方向发展,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栋良. 突发环境事件管理研究: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体系优化 [J]. 电脑校园 ,2023(29):190-192.
[2] 程丽娟 .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优化与完善 [J]. 产业与 科技论坛 ,2024,23(19):236-238. DOI:10.3969/j.issn.1673-5641.2024.19.077.
[3] 杨大龙 . 突发事件下工程项目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研究 [J]. 科技与创新 ,2025(13):22-24. DOI:10.15913/j.cnki.kjycx.2025.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