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研究
安洪朱
泰安泰山城市发展置业有限公司 山东 泰安 271000
1 引言
混凝土结构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施工便捷和经济性,成为建筑工程中的首选结构形式。随着建筑规模和设计复杂性的不断提升,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也日益发展,要求施工单位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然而,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复杂,涉及多工序、多机械设备和大量施工人员,安全风险较高,事故频发,给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带来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安全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强化安全控制,对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2.1 材料选择与配比设计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材料的选择与配比设计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水泥应具有稳定的凝结时间和强度等级,骨料则要求级配合理、洁净无杂质,外加剂需具备良好的减水、缓凝或早强性能。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和结构功能,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如高强、抗冻、抗渗混凝土)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结构的耐久性与承载能力 [1]。合理的配合比设计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发展,还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此外,推广使用工业副产物如矿粉、粉煤灰等环保材料,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符合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2.2 浇筑工艺与施工流程
混凝土浇筑工艺在施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结构成型质量与使用寿命。浇筑前需清理模板和钢筋表面,确保无杂物、积水等干扰因素。根据结构形式和构件尺寸,合理分区分层进行浇筑,控制好浇筑速度与间歇时间,避免产生冷缝。振捣工艺应确保混凝土密实、排气充分,避免蜂窝麻面、夹渣等缺陷。浇筑顺序安排需充分考虑模板承载、工人作业空间及混凝土运输路径,确保连续施工、减少接口。特殊天气条件下,还需采取保温或防雨等措施,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不受环境影响 [2]。
2.3 模板与支撑系统
模板与支撑系统是保障混凝土构件尺寸精度与结构成型质量的核心环节。设计模板时,应充分考虑荷载作用、模板刚度与拆模便利性,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支撑体系需根据施工高度、结构重量及现场条件进行合理布置,避免出现局部沉降或整体变形。高强度钢材、铝合金模板及组合模板系统等新型模板材料的应用,不仅提升施工质量,还能缩短工期。模板安装应严格按施工图定位,设立水平及垂直基准控制点,通过测量设备实时监测变形,确保混凝土成型的尺寸和外观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2.4 养护管理
养护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确保早期强度发展和耐久性能的关键措施。施工完成后,应立即进行覆盖与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引发干缩裂缝。养护周期通常不少于 7 天,特殊环境条件下应适当延长。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分段浇筑、设置冷却水管等温控措施,防止因水化热过高而产生温度裂缝。自动化养护系统如喷淋装置、保湿膜等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稳定性。科学的养护管理不仅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还能有效延长结构使用寿命[3]。
3 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管理
3.1 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广泛存在且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为有效开展安全管理,首先要对施工全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包括高空坠落、模板坍塌、设备伤害、物体打击、用电安全、施工人员操作不当等常见事故隐患。风险识别应结合施工图纸、技术方案和现场实况,全面覆盖人、机、料、法、环等五个方面。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类风险的等级及控制重点。
3.2 安全防护措施
落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施工现场应根据不同作业类型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在高处作业区域设置安全网、安全带和防护栏杆,在孔洞和临边位置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与围栏。在机械作业区域,应设置安全隔离区,并张贴操作指引。材料堆放区应保持整齐稳固,防止滑落和倾倒事故发生。同时,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特别是对新进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者,须经过严格考核方可上岗。通过日常的安全交底和操作演练,提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安全防护措施落地见效,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3 现场安全监控与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混凝土施工现场逐步引入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手段,有效提升了安全管控水平。在施工区域部署高清摄像头、环境传感器、人员定位系统等设备,能实现对关键区域和高风险工序的实时监控。管理人员可通过远程平台实时掌握现场动态,及时发现不安全行为或突发状况并进行干预 [4]。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对施工人员的进出记录、安全培训情况、违章行为、设备运行状况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分析。通过数据可视化与智能分析,实现对潜在安全问题的提前预警和动态追踪。
3.4 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尽管采取了多种防护与监控措施,突发事件仍可能发生,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应急预案应涵盖常见事故类型,如高处坠落、模板失稳、触电、机械伤害、火灾等,明确各类事故的应对流程、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资源调配及信息通报机制。各施工单位要根据项目特点定制化编制应急响应方案,并保证其操作性和可行性。同时,应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协同应变水平。演练应模拟真实场景,强化施工人员对预案内容的理解,检验应急机制的运行效果,并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
4 结论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而科学严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施工单位应注重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加强安全风险控制,推动混凝土结构施工向高效、安全、绿色方向发展,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兴方 . 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 工程与建设 , 2024,38 (06): 1361-1362+1464.
[2] 罗烨 . 汉昇城建筑结构关键施工技术分析 [J]. 陶瓷 , 2024, (12): 194-196+209 .
[3] 刘银锋 .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J]. 房地产世界 , 2024, (23):133-135.
[4] 李雅军 . 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究 [J]. 建材发展导向 , 2024, 22 (23):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