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与实践

作者

陈帝弟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附属龙华职业技术学校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中职思政教育的逻辑关联

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已形成丰富内涵,既包含传统的专注坚守,又融入现代职业精神内核,具体表现为四个维度:技术层面追求“零缺陷”的质量意识,如航天零件加工中“毫米级精度”的极致要求;职业层面秉持“干一行敬一行”的敬业态度,如老字号匠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坚守;创新层面具备“守正出新”的突破精神,如非遗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造性转化;价值层面承载“技能报国”的责任担当,如大国工匠以技术突破助力产业升级的实践。

中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存在深度契合:从价值维度看,思政教育倡导的劳动观、职业观为工匠精神提供方向引领,帮助学生理解“精湛技艺”背后的“家国情怀”;从实践维度看,工匠精神是思政教育在职业场景中的具象化表达,将“爱岗敬业”转化为“工具归位的规范”“客户沟通的耐心”等可操作行为;从目标维度看,二者共同服务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

二、中职思政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挑战

(一)认知层面的窄化解读

部分教育者将工匠精神等同于“熟练技工”,忽视其精神内核。在机械专业教学中,教师更关注零件加工的合格率,对学生“差不多就行”的态度缺乏纠正;在服务类专业实训中,仅强调操作流程的完整性,对“主动观察客户需求”的服务意识培养不足。

(二)课程体系的融合断层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有效衔接。思政课案例多选取“大国工匠”的宏观叙事,与学生专业关联度低,如旅游专业学生反复学习“焊接大师”事迹,却难以联系“导游服务中的细节把控”;专业课程则陷入“重技能轻素养”的误区,烹饪教学只讲“火候控制”,不提“食材浪费背后的职业伦理”,使技术学习失去价值根基。

(三)实践环节的场景缺失

培育场景与真实职业环境脱节。校内实训车间虽配备专业设备,但管理松散,学生操作时“戴手套不规范”“废料不清理”等现象普遍;校外实习多为“参观式学习”,学生难以参与核心生产环节,如汽修专业学生在 4S 店实习时,仅负责车辆清洗,无法观察技师“故障诊断时的严谨推理”。这种“浅层次实践”导致学生难以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践内涵。

(四)评价机制的导向偏差

考核体系仍以“技能达标”为核心,职业素养指标被边缘化。某校制定的《实训考核标准》中,“操作速度”“成果合格率”占比达 85% ,“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仅作为“附加分”;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也多聚焦“任务完成量”,对“主动加班解决问题”等精神品质缺乏关注。这种评价导向使学生形成“只要技能过关,其他无所谓”的功利心态。

三、中职思政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 构建“三位一体”课程融合体系

·思政课程的“职业场景化”改造:在“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行业伦理”专题,按专业分类教学。如护理专业结合“南丁格尔誓言”,分析“输液操作中‘三查七对’的责任意义”;电商专业围绕“客户投诉处理”案例,讨论“诚信经营与企业生存”的关系。某中职学校通过这种“专业定制化”教学,使学生“工匠精神认知度”提升 52% 。

·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清单”,将工匠精神融入知识点。计算机专业在“编程教学”中,通过“一行错误代码导致系统崩溃”的案例,培养“如履薄冰”的严谨精神;建筑专业在“测量实训”中,结合“桥梁坍塌事故”讲解“数据误差背后的生命责任”。机械专业教师在“车床操作”课中,引入“某企业因 0.1 毫米误差导致批量退货”的案例,使学生直观感受“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二)打造“校企协同”实践培育平台

·校内实训的“企业化管理”:参照合作企业标准改造实训场景,引入“7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数控实训车间划分“原料区-操作区 - 检验区”,学生需按企业流程完成“领料 - 加工 - 送检”全环节,并填写“质量追溯卡”;餐饮实训基地模拟“连锁餐厅”运营,要求学生佩戴工牌、使用规范用语,每周评选“服务之星”。某中职学校实施该模式后,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度”提升 40% 。

·校外实践的“项目化参与”:与企业共建“工匠精神培育基地”,安排学生参与真实生产项目。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承接合作 4S 店的“基础保养”业务,在企业技师指导下学习“客户沟通话术”“保养记录规范”;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参与企业“样衣制作”,跟踪“面料选择 - 版型调整 - 工艺优化”全过程,体会“每一针线都关乎品牌口碑”。某服装中职学校的实践显示,参与真实项目的学生“质量意识”明显优于仅进行模拟实训的学生。

(三)健全“全周期”保障机制

·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培养:实施“企业实践 + 校本研修”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累计1 个月在合作企业实践,记录“工匠行为观察日志”,如“车间师傅如何通过‘听声音’判断机器故障”;定期开展“工匠精神教学研讨会”,分享“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的案例,如电工教师“用触电事故案例讲解安全意识”的教学设计。经过系统培养,某中职学校 82% 的教师能“自然融入精神引导”。

·评价体系的“素养导向”改革:建立“技能 + 素养”双评价体系,技能考核占 60% ,职业素养占 40% (含规范执行、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机械专业采用“质量扣分制”,零件尺寸超差 0.1 毫米扣技能分,操作后未清理工位扣素养分;幼教专业引入“幼儿园园长评价”,从“幼儿安全关注”“家长沟通耐心”等维度进行打分。

·校园文化的“浸润式”营造:打造“工匠文化”育人环境,实训楼走廊悬挂“本专业工匠成长图谱”,如美发专业展示“从学徒到造型师”的进阶故事;校园广播开设“身边的敬业者”栏目,讲述“食堂师傅每天提前 1 小时备餐”“宿管阿姨深夜为学生缝补衣物”等故事;每年举办“技能文化节”,设置“蒙眼拆装”“限时纠错”等体现“专注、精准”的竞赛项目。

四、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反思实践过程,工匠精神培育需避免“形式化”倾向,不能将其简化为“贴标语、讲故事”,而应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未来可探索“数字化培育”模式,通过分析学生实训视频中的操作细节,生成“素养提升报告”;针对不同专业制定差异化方案,如制造类侧重“精度意识”,服务类侧重“人文关怀”,使培育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 , 别应龙 .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8).

[2] 徐涵 .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 2016(28).

[3] 庄西真.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培育路径 [J]. 教育研究, 2017(9).

[4] 吴全全 . 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