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合唱社团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梁欣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西街小学  527400

一、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概述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音乐素养。它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新实践四个方面。在小学合唱社团活动中,这些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如下: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对合唱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有敏锐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通过合唱的形式准确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容,具备良好的声音控制、音准和节奏感,以及团队协作和舞台表演能力。

文化理解:学生能够了解合唱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理解音乐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

创新实践:学生能够在合唱活动中发挥创意,尝试不同的演唱方式和表现形式,积极参与合唱作品的改编和创作。

二、合唱社团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在构建基于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合唱社团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评价体系应基于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确保评价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系统性:评价体系应涵盖合唱社团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表现、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等,形成完整的评价链条。

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易于操作的评价方法,便于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应用。

发展性: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过程,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合唱社团评价体系构建内容

(一)学生表现评价

1. 审美感知能力:在评估学生对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的感知能力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以及风格上的独特特点。这不仅包括学生对音乐旋律、节奏和和声的感知,还涉及到他们对作品背后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展现出作品应有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2. 艺术表现能力:评价学生时,需考虑声音控制、音准、节奏感、团队协作和舞台表演。具体包括:准确演唱、声音控制能力;音准精准、和谐发声;节奏把握、准确跟随音乐;团队协作和舞台表现力。[1]

3. 文化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合唱作品的理解时,需考察他们讲述故事的准确性及对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这包括作品的历史时期、创作背景、社会文化地位和作用。学生还应分析作品反映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认识和欣赏能力。

4. 创新实践能力:在评估学生参与合唱活动的表现时,我们特别关注他们在创意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这包括他们是否能够提出新颖独特的演唱方式,以及是否能够尝试和探索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鼓励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合唱模式,而是要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来丰富合唱作品的内涵。[2]

(二)教师教学评价

1. 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教师是否能够充分考虑合唱社团的独特性质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既科学又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合唱方面的技能提升和艺术修养。

2. 教学组织能力:评价教师在合唱社团中的组织管理能力,需关注其激发学生积极性、维持课堂秩序的能力。这涉及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确保学生参与机会,以及通过激励措施保持学生热情。教师应对突发情况的迅速恰当反应,也是管理能力评价的关键。

3. 教学指导能力: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我们需特别关注他们在合唱技能训练以及作品排练方面的指导能力。这包括他们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迅速地给予纠正。此外,教师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他们的合唱技能,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3]

4. 教学反思能力:评价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之后所展现的反思和总结能力,这包括了能否及时地识别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便于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提升教学质量。

(三)活动组织评价

1. 活动计划制定:评估合唱社团活动计划的周密性,涵盖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安排。计划需考虑突发状况及应急方案。目标应明确具体,引导成员共同努力;内容需多样创新,满足兴趣,提升音乐素养。时间安排要合理,避免浪费;地点选择要便利、安全,符合需求。

2. 活动资源利用:评估合唱社团在场地、器材、教材等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提升活动效果。检查场地是否满足排练和表演需求,布局是否合理,音响设备是否完善,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展示环境。场地是否能适应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活动。关注社团是否拥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如乐器、音响、麦克风等,并确保设备维护更新。社团成员是否能正确使用器材,并了解设备维护保养知识。考察社团是否拥有丰富的教材资源,如乐谱、教学视频、音乐理论书籍等,以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的学生,并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社团是否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创新教学内容。

3. 活动氛围营造:评价合唱社团活动的氛围是否积极向上,能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是衡量该社团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一个充满活力、鼓励创新的环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艺术审美。通过定期的排练和演出,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同时,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也能够锻炼他们的领导才能和责任感。

4. 活动成果展示:评估合唱社团成果展示的有效性,包括是否定期举办活动展现学生音乐才能和技巧。关注展示内容的多样性和反映音乐教育的深度广度,以及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有效的展示能增强学生自信,吸引更多参与,促进社团发展。

四、结语

构建基于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合唱社团评价体系是提升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合理地构建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有助于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培养具有音乐素养的新一代贡献力量。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于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评价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成长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 1 ]杨洁 . 班级合唱在中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J ] .智力 ,2022,670(04):25-27.

[ 2 ]李 舒 . 核 心 素 养 领 航 ,合 唱 教 学 探 究 [ J ]中. 小 学 班 主任 ,2022,74(14):66-68.

[3] 郑琳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社团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J]. 试题与研究 ,2021,1077(30):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