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说视野下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的研究
陈炳蔚 范思旭 胡嘉晨 郝岩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0
摘要:牡丹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效利用对于促进该地非遗保护、文旅结合等诸多方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看来这一过程也面临着非遗文化内涵淡化、传承人口老龄化、资金供给有限等问题。通过正面引导民间传说的传播、培养专业化非遗人才等促进相关项目可持续发展,从而能够保护和弘扬牡丹江的非遗文化、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更能在非遗保护这一大问题上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牡丹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传承与创新
一、引言
在文化和旅游部在2021年5月25日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推动下,非遗和旅游的不断融合成为地方发展文旅结合的重点。位于中国东北的牡丹江拥有着许多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特色,在艺术和社会价值的传递上有较大潜力。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对于历史文化的呼唤,非遗文化的保存和宣传也尤为重要。
二、传承作用
(一)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是历史的“活化石”,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变迁。牡丹江非遗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是保存民族和地方的文化记忆、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素材。当代社会环境对于非遗传承越发重视0。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框架。2004年8月,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最早缔约国之一,“非遗”概念正式引入中国,成为文化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0。然而,牡丹江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保护和传承牡丹江非遗文化,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更是顺应时代发展对未来的责任。
(二)有利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0。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例如,牡丹江市的渤海靺鞨绣等非遗项目,既具有观赏价值,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八女投江”的英勇事迹等也蕴含着牡丹江市红色精神0。这些民俗和传说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使得牡丹江的非遗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人群的桥梁。
(三)有利于人才振兴与非遗赋能
传承牡丹江非遗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人才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促进人才回流和留乡创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推动了文化与艺术的持续发展。
牡丹江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民俗、红色等文化资源,重点打造了一系列文旅项目,直接带动19个相关产业发展,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25%,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5万余人,间接带动就业20余万人。0
三、传承现状
(一)非遗文化自身弱点
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排外性,以满族萨满家祭文化等为例,如传承对象:传承人多集中在满族聚居区,以家族世袭方式延续,如宁安依兰岗关氏家族等;传承需要掌握复杂的仪式、神调、满语等技能;如表现形式:文化表现体系内容庞杂、形式零散,大众难以整体性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如传承形式:神话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于满族民间,导致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民间智慧难以得到足够重视。
(二)客观环境条件有限
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需要资金支持,用于举办活动、保护传统技艺、培养传承人等,牡丹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化程度低、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愿意学习和传承的年轻人较少,传承人群体面临老龄化,传承问题严峻。许多技艺面临“人亡歌息”的困境,现存传承人普遍高龄,如84岁的郎万春(满族萨满文化传承人)。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年事已高或离世,年轻一代对其兴趣有限,传承人才青黄不接,传统技艺传承断层。
(三)各方做出的努力
牡丹江地区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同样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如传承人坚守:傅英仁老人作为满族萨满神话》第四代传承人,将满族神话传说等“秘传”带出家族。傅先生逝世后,其学生张爱云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将老师生前讲述及散落在各地的满族民间故事收集整理成近70万字的《傅英仁满族故事》。
2016年9月,黑龙江省政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调研组”赴牡丹江、宁安开展专题调研, 针对非遗传承人才短缺问题,建议加强传承人培养,设立省级传承人补助经费,并通过政策倾斜吸引年轻人参与。同时推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实施,为非遗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四、如何创新
(一)加强民间传说的正确引导
牡丹江的传说资源主要分为景点传说和革命传说两大类。景点传说包括牡丹江、珍珠门名字的来历等,革命传说则包括八女投江、智取威虎山等,体现了当地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底蕴。民间传说中往往蕴含着传统朴素的人生哲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也不乏一些糟粕的思想观念。要使民间传说更好地发挥促进旅游发展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当地特色传说的传承和保护,并加以正向引导,挖掘出传说中具有的正向教育意义的内涵。
(二)培育非遗传说的接续人才
旅游产业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来推动传说与民俗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在非遗旅游市场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或不同的诉求偏重,这直接导致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0政府应主动提供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保障其生活质量,保证为旅游业输送更多人才。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避免传说与民俗资源被过度商业化和滥俗化,保持其文化内涵和独特性,同样是在开发中需要注意问题。
(三)打造非遗民俗旅游品牌
目前的展示内容主要集中浅显的讲述和展示上,较少涉及到非遗传说的主题元素,如人物、情节等。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对非遗传说的理解和感知相对有限。基于非遗传说和民俗所的不同特征,可尝试“讲述+表演+游艺”模式:先通过文字的方式讲述传统的非遗传说,适当改编后再将其搬上舞台进行演绎,随后衔接部分民俗娱乐项目。这种方式符合“既要包含感官感受,又要涉及知识、看法、推测等思考空间”0的要求,兼顾传统文化和经济,更好地对牡丹江民俗传说进行传承和推广,极大地提高牡丹江旅游业竞争力。
五、结语
综上,牡丹江文旅发展拥有着很大的潜能和实践意义,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一次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实际尝试。在现代化进程下,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不仅需要合理的保护与宣传,更需要与具体领域进行合作,助推当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牡丹江宁古塔地区满族非遗舞蹈“东海莽式”剧目创作的新途径[J].艺术评鉴,2020,(05):86-87.
[2]桑小林.非遗视域下东北大秧歌传承途径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0.DOI:10.27757/d.cnki.gmdjs.2020.000040.
[3]赵瑞,韩君.文旅融合助力文化出圈——鲁班传说非遗文创设计与开发策略[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4,2(09):28-30.DOI:10.16824/j.cnki.issn10082832.2024.09.005.
[4]殷子阳.论乡村振兴战略下牡丹江市红色旅游开发模式[J].北方经贸,2022,(07):153-156.
[5]黑龙江日报.抢抓旅发大会机遇——文旅融合 牡丹江能否C位出道?[J].牡丹江新闻,2020-10-28(12).
[6]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28(09):84-93.
[7]刘宇青,徐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开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J].社会科学家,2022,(10):69-75.
基金项目:本文受黑龙江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溯古振江——民俗传说赋能牡丹江非遗旅游业创新发展》(项目编号202418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