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吴晓凌 陈建雄 徐楚杰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415
摘要:高校教师的素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业道德水平是高等教育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以地方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媒体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民办高校; 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给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探究新媒体时代地方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内核
高校教师的素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业道德水平是高等教育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对帮助学校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成效好坏的关键所在,对引导学生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德是指老师的道德能力、品德关系、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综合,是老师素养的内核和魂魄。职业素质的核心是“爱岗敬业,从教育德,行为师范”。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识需要,从教育德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行为师范是指社会各界对老师工作的特点所提出的比普通职业更高的标准。
师能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技能,不仅涉及老师的专业知识,还涉及老师的专业能力、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意识等。在很多人眼中,老师的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似乎关系不大,但一名老师要是不热爱自己的学科和工作,就不能专心致志的钻研教学业务,更别说什么教书育人水平。虽然日常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考试工作都很琐碎,也很平凡,但只要认识到教育工作是我们的事业,也是我们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就能做到全心投入工作,勤业乐教。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人际关系,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也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新时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联系并非"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乃是"泉眼与流水"的关系,老师要变成"一眼泉",就需要刻苦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力求让自身变成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
2 新媒体时代对师风师德的新要求
新媒体时代开启信息传播的新篇章,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使信息传递更加便捷和广泛,进人信息时代,教师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1]。
今天的孩子们是伴随着新媒体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学习中更习惯使用信息化产品和数字资源,期盼更多的个体学习机会,更灵活的学习进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互联网自己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的途径。当下十分流行的移动学习,正反映了学生这种学习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面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巨大变化,教师需要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以适应他们的诉求。
互联网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冲击是巨大的,教师会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在迅速锐减老化。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不再是传统的"校园里课堂里"(on campus on class),也可以是"校园里课堂外"(on campus out class)、"校园外课堂里"(out campus on class),或者"校园外课堂外"(out campus out class)。
网络技术使孩子学习的主体能力得到提高,也转变了老师的课堂心态,老师不再以威严俯视着孩子,只是认真蹲下身体和他们交谈,并作为孩子的同伴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与学习,学校倡导了多年的研究性教学,也得以在校园中真实得到了运用与普及。
3 新媒体时代师德与师能并举
新媒体时代繁杂而多样的社会,更需要任课者这一教师性和榜样性人群,在拥有师能的基石上,逐步培养出师者之范的师品[2]。
目前,不管网民规模或是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规模,我国都堪称全球首位,社会形态开始步入数字化时期。网络使大学的整个课程体系,从组织架构到基本信息都产生的改变。网络的海量教育资源能全方位扩展各个领域课程内容,众多前沿知识也可以适时地进入课堂,而信息化科技也使得教学内容的展示变得更加艺术化和生活化。新媒体时代,网络素养是衡量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也是高校教师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备素质[3]。
虚拟现实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给教学所带来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不断改变、教学形式持续变革、教学评价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在线学习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因为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是物理空间和资源空间,也是社交空间。同时,过多依赖信息技术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力、专注力和控制力。未来占主导的一定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形式。
所以,老师应该按照"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这一重大的教育准则,从严规定自身,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科专业文化素质,在教育教学中,以崇高的思想职业道德精神,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技术能力去感化学生、教育他们,并尽力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让他们获得更全面的健康成长。
4 民办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和公立院校不同,民办高校的教职工不是事业编制,流动性大,功利性很强。这种现实状况必然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内化教育的职业道德问题不足[4]。完善的考评机制不仅能推动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发展、有效规范高校教师职业行为,更有助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提高[5]。
完善教师道德考核机制,把道德成绩作为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聘任与嘉奖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设立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机制,以提升师资业务素质水平和教育能力。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养、教育咨询等,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科技术水平和教育能力。建立教学研究室、教学团队、学科组等基层教学队伍,坚持老师集中备课,加强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讨。继续建立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传授帮助的带动机制,继续建立助教管理机制。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理念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大力推广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引领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学校也能更方便地开发和应用自己的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建设自己的校本师风师德课程,比如我校可以开设《钱学森精神研究》,校本课程可以塑造学校形象,如果能通过慕课平台之间的课程互换,还能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紧紧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寻找相关的落脚点,通过对案例、知识点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5 结论
新媒体时代为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问题。通过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新媒体平台管理以及完善激励与惩戒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师德师风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玲子,殷家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宁夏教育,2024,(Z1):54-55.
[2]孙智宏.新媒体时代师德建设重构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20,(2):5-7.
[3]刘浩.新媒体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4,(12):98-101
[4]郑晓明.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 12(4):89-93.
[5]刘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2,(13):65-66.
吴晓凌(1980- ),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软件工程。E-mail: 1540267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