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实践探索
张赛春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第九中学 755000
提升学生的思辨力是初中语文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达成“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的重要途径。“阅读鉴赏”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高层次的思维品质。在实施这一学习任务时,通过深度对话文本,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学生一步步走向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话题进行阐述,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
1. 思辨性阅读的概述
思辨式的阅读是以质疑、反思、对比、推断、评价为驱动要素进行的一系列高级思维活动,包括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层面,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精确阐释,也包含着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本结构、内在假设以及价值倾向等方面,进行质疑和批判性的思考。思维发展离不开语言符号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必须从引导学生在精读中辨别词语深层的意义,在细究中发现论述中的漏洞,在追问中识破言辞背后的玄机,并且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性认知能力和批判精神,最终实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的素养提升。
2.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实践策略
2.1 深度对话文本,激活思辨意识
在“回忆我的母亲”教学中,实现深度对话与思辨激活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肌理。课堂教学伊始,教师紧扣标题“回忆我的母亲”这一朴素表述提问:“‘回忆’一词预设了怎样的叙述视角?它与‘描写我的母亲’或怀念我的母亲’相比,暗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基调和表达侧重?”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潜在意蕴,探究作者“回忆”这一行为本身的意义,将学生思考引向文本的叙述策略。进而,围绕文中“整日劳碌着”“她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等关键表述及潜在的情感“小标题”,教师可以追问:“文中作者刻意选择了哪些看似平凡的生活事件和细节来支撑‘勤劳’等概括性评价?这些具体事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母亲的勤劳吗?它们如何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层层累积,最终塑造出母亲的精神形象并传递作者深沉的感情?”通过聚焦课本中具体的文字表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避免空泛赞美,而是在平实的叙述中通过典型细节的选择与组织赋予情感深度,体会白描背后蕴藏的深情与敬意。
2.2 构建问题阶梯,拓展思维深度
以“昆明的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内涵,开篇设问:“‘昆明的雨’这个简短题目,除了点明对象,读完文章再回味,它是否还暗示了这雨的与众不同?文中哪些独特描写确立了它鲜明的个性?”促使学生关联题目与具体描写,感受地域特性。继而追问:“作者详写雨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乃至卖杨梅的女孩、小酒店的情调,这些看似分散的风物人情描绘,组合起来共同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氛围和情感基调?它们仅仅在罗列昆明的特色吗?”引导学生整合细节,把握整体氛围与情感。最后聚焦结尾“我想念昆明的雨”引发深究:“通篇文字生动描绘的是记忆中昆明雨季的鲜活美好,如‘头天是菌子,次日是杨梅’的丰饶、人与人交往的质朴,洋溢着温暖明亮的‘当时感受。那么文末的‘想念’仅仅是怀念雨本身吗?这种怀想更深层的,会不会是对某种独特生活气息或心灵感受的眷恋?那时的‘生活滋味’与今天的‘想念’之间有何耐人寻味的关系?”通过三层问题形成阶梯,驱动学生从现象感知走向对文本情感内核与文化意味的深度思考。
2.3 鼓励多维表达,促进思维外显
教学“愚公移山”时,重点激发学生多角度表达见解以显露思维过程。教师从标题入手提问:“‘愚公’的‘愚’字是贬义吗?标题给我们什么样的第一印象?读完全文后这个字给你的理解有变化吗?”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标题预设。继而,聚焦核心对话部分提问:“智叟和愚公的观点根本分歧在哪里?请用图表列出双方论据要点,或者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的立场进行模拟阐述,清晰地表达他们的逻辑链条。”促使学生结构化呈现对立思路。最后,深入一层设问:“抛开神话结局,单看‘移山’行为本身,你认为它体现的是精神的伟大还是方式的局限?尝试结合现实(比如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大难题)用类比方式解释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提问要求学生通过整理归因、角色代入、类比分析等多种表达形式,将学生对寓言的个性化思考和对现实意义的多维解读清晰外化出来。
结束语:
“深度对话文本”“搭建问题梯度”“促进多元表达”三种策略相互融合,让语言训练与思维淬火相得益彰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地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愉悦感,并通过反复品读文章中的重点句段,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未来,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些实践策略,促进学生形成“能思考”“善表达”的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晁忠强 . 抓好三“度” 教学实现高质量学习——初中语文“思辨
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4,(06):28-30.
[2] 安成果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J]. 汉字文化 ,2024,(11):133-135.
[3] 陈剑锋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2,(06):50-5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