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素材充实思想

作者

白宗伟

永清县第一小学

引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是训练思想、锤炼感情的综合体现。而在现实教学中“没话说”“话不实”是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没话”是因为他们缺乏语言基础,“话”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作为思想载体。所以,既教孩子怎么写,更教孩子怎么“说”,也就是“素材”。素材的积累,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一方面能扩展和充实学生的写作语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意义

1、增强内容真实与感染力

写作素材是学生传情达意的第一载体。素材多了,真实了,写出来的内容才有可能是感人的,才能打动人。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和情感生成的重要时期,没有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写出来的作品自然缺乏生活的本真色彩和情感的温度。写作素材的积淀、积蓄使学生的所见所闻更有表达的依托,使所感所写具体、生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事动人”的效果,避免文出“华而不实”“华而不真”等不良现象发生。

2、提升思维逻辑与层次

写作过程,是语言组织的过程,也是思维建构的过程。素材积累的过程,是观察力、归纳力、表达力训练的过程。学生写作思维,通过写作素材的归类、组合与内化,从“简单堆砌”转化为“清晰可辨的、有逻辑性”。比如学完自然类文本,学生能积累各种描写四季、动植物等材料,那么写景或抒情便会有“缘—事—情”的结构。素材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内容的丰富,而且是内容与结构之间合理联系、整体构思的逻辑层次的形成。

3、构建语言积淀机制

写作素材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言语实践。系统性地、习惯性地累积素材有助于小学阶段的长期积累,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资源库。收集名言警句、精彩片段、典型事件等逐渐形成自我语言特色的雏形基础。文本本身就是丰富的语文素材,提炼课文中言语描写,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的构架,学而用,用而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积累策略

1、依托课文,积累语文素材

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的素材,教材中选文的文质都是生动自然、贴近学生生活的,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随时积累可转化为写作素材的佳句、画面、语段,如《秋天的雨》中写秋天的颜色、写秋天的声音,都是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写季节的变化,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积累课文中描写颜色、声音、味觉等的语句,然后进行归类,制成“秋天素材卡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积累,另一方面素材积累具有计划性和可利用性,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2、源于生活,积累真实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真实的感受是学生乐于表达的原点,引导学生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作为素材梳理下来是教师应做之事。如《乡下人家》通过对农村生活中处处可见之景的细腻描摹,为学生感受生活之美提供了可能。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察家里的庭院、小区花园、菜场一景,写一写“生活中有意思的一天”,并进行分享、交流,梳理提炼出可转化为写作素材的“言、动、态、物、景”,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等能力,让“生活即语文”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3、读写结合,促进素材迁移

读写结合更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之法。教师引领学生在读中主动去找好词、记好句、仿佳段,在写中内化、转化。如,《丁香结》写人心理、写人情感、写人意象,可模仿。教师可以进行“情感片段采样”。摘选文中表现情感的字、词、句,如:我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动了那株丁香。让学生模仿写一段表现某种情态情绪的话。读中取,用中写,对素材不仅仅是记录和储存,还有了生产和加工,有了厚度和力度。

4、建立工具,系统积累素材

素材积累需要管理、更新,建立素材积累工具系统。让学生建立“写作素材档案袋”“主题素材卡片库”等,分人物、景物描写、事件、感情抒写等栏目归档。例如学完《刷子李》后,将对人物描写句型记在“人物描写卡”上,写上“人物性格标签”,学生每周写“写作观察日记”,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新鲜事、新鲜感、新鲜想等记下来,定期由教师讲评,推荐优秀素材。如此,素材积累不再是“碎片化”的、被动积累,而是系统的、主动的学习行为,有利于提升学生长期的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素材储存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写作素材积累得多,文章分量就有保证,质量就有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素材积累是写作技法的基础和促进,是写作技能的辅助,也是语言和思维品格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唯有通过系统地、多维度地、持续性地积累素材,才能够构建自身的素材库,才能够写出鲜活、有逻辑、有思想性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马晓栋 . 让素材充实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积累策略 [J].考试周刊 ,2022,(47):29-34.

[2] 吴 晓 娟 .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写 作 素 材 积 累 策 略 探 究 [J]. 考 试 周刊 ,2020,(0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