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与语文古诗意境融合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周桢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小学 213011

引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加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科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学素养培育的关键期,古诗作为“ 文学与美学的结合体” ,其意境既需要语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知,也需要美术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视觉表达。然而,当前小学教学中,两学科的融合多停留在“ 语文教完古诗后,美术让学生画相关画面”的浅层层面,缺乏对“ 意境内涵” 的深度挖掘——学生仅能画出古诗中的“ 具象事物” ,却无法通过色彩、构图传递“ 思乡” 的情感意境;同时,美术创作也未反向促进对古诗文字的理解,学科融合流于形式。因此,探索小学美术与语文古诗意境的深度融合路径,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意境感知:搭建“ 诗画互解” 的认知桥梁,奠定融合基础

意境感知是融合教学的起点,通过“ 文字解析—意象提取—视觉联想”的步骤,引导学生将古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视觉意象,理解“ 诗与画” 的内在关联,解决“ 学生难以将文字转化为画面” 的问题。

(一)文字解析:挖掘古诗中的意境要素

在语文与美术教师协同下,引导学生从“ 意象、情感、氛围” 三方面解析古诗,提取意境核心要素。例如,在《静夜思》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找出“ 明月、霜、床、头” 等意象,体会“ 思乡” 的情感与“ 清冷、静谧”的氛围;美术教师则补充“ 如何用视觉元素表达氛围” 。再如《春晓》教学中,共同解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提取“ 鸟鸣、春风、春雨、落花” 意象,感知“ 生机、闲适” 的意境。

(二)视觉联想:将文字意象转化为美术语言

通过“ 意象联想卡” “ 色彩情感匹配” 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文字意象与美术语言(色彩、线条、构图)关联。例如,在《江雪》教学中,设计“ 意象 — 视觉” 联想任务:让学生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的“ 空旷、孤寂” 意象,与美术语言匹配 —— 色彩上选择“ 白色(雪地)、深蓝(天空)” 等冷色调;线条上用“ 平直的线条画雪地、竖直线条画孤山” ;构图上采用“ 大面积留白表现空旷,小面积画孤舟老翁突出孤寂” 。学生通过填写“ 联想表” (如“ 意象:孤舟 $$ 视觉:小船画在画面右下角,周围留白” ),逐步建立文字与视觉的关联。

二、创意表达:设计“ 诗画共生” 的创作活动,深化融合实践

创意表达是融合教学的核心,通过“ 分学段创作任务设计” “ 多形式美术载体应用” ,让学生用美术语言诠释古诗意境,同时反向深化对古诗的理解,解决“ 融合创作形式单一、意境表达浅层” 的问题。

(一)分学段设计差异化创作任务

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美术能力差异,设计适配的诗画创作任务。例如,针对低年级(1-2 年级),选择《咏鹅》这类意象简单的古诗,设计“ 线描填色” 任务:提供鹅的简笔画轮廓,让学生根据“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用白色、绿色、红色填色,并用简单线条画“ 水波” ;针对中年级(3-4 年级),选择《静夜思》,设计“ 水墨小品” 创作:用毛笔蘸淡墨画“ 月亮” ,浓墨画“ 床” ,淡蓝色画“ 霜” ,并在画面角落用小字写诗句,表达思乡意境;针对高年级(5-6 年级),选择《山居秋暝》,设计“ 场景连环画” 创作:根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绘制4 幅连环画,用不同构图表现“ 雨后山林、明月照松、清泉流石” 的意境变化。

(二)多形式美术载体诠释意境

采用“ 水墨、拼贴、泥塑、数字绘画” 等多种美术载体,让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古诗意境,丰富融合实践。例如,在《枫桥夜泊》教学中:提供“ 水墨、彩纸拼贴、数字绘画” 三种载体供学生选择——水墨组用“ 淡墨画夜色、浓墨画枫桥、黄色点画渔火” ;拼贴组用“ 深蓝色卡纸做夜空、棕色卡纸剪枫桥、橙色小圆片做渔火” ;数字绘画组用绘画软件(如画图3D)绘制“ 月亮、枫桥、客船” ,并添加“ 钟声” 音效(跨媒介融合)。再如《梅花》教学中,用泥塑制作“ 梅花枝干” ,用红色黏土捏“ 梅花” ,搭配“ 白色底座(雪地)” ,诠释“ 凌寒独自开” 的意境。

三、文化浸润:开展“ 诗画联动” 的拓展活动,升华融合价值

文化浸润是融合教学的延伸,通过“ 诗画展评、情境演绎、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感受古诗与美术的文化内涵,实现“ 审美素养与文学素养” 的同步提升,解决“ 融合仅停留在创作层面,文化价值挖掘不足” 的问题。

(一)诗画展评:深化意境理解与文化认同

组织“ 古诗意境美术展” ,让学生展示作品并讲解“ 创作思路与意境表达” ,同时结合古诗朗诵,实现“ 诗画互释” 。例如,在展览中,学生展示《春晓》拼贴画时,需讲解“ 用粉色卡纸剪花瓣表现‘ 落花’ ,用黄色线条画阳光表现‘ 春日生机’ ” ,并朗诵古诗;其他学生可提问“ 为什么用粉色而不是红色画花瓣” ,创作者结合“ 古诗‘ 花落知多少’ 的轻柔感,粉色更柔和” 回答。展评后,教师总结“ 诗画融合的文化传统” (如古代文人“ 诗画同源” 的创作理念)。

(二)文化情境演绎:拓展诗画融合的文化维度

设计“ 诗画情境剧” “ 古诗插画故事” 等活动,将诗画融合延伸至文化实践。例如,在《清明》教学中,组织“ 情境剧表演” :学生分为“ 绘画组” 与“ 表演组” ,绘画组提前用彩笔画“ 清明雨景、行人、牧童” 场景作为背景;表演组根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扮演“ 行人、牧童” ,并朗诵古诗。再如,在《游子吟》教学中,让学生为古诗绘制“ 插画故事” (如“ 母亲缝衣服”“ 游子离家” “ 游子思乡” 场景),并在插画旁写下对“ 母爱” 的理解。

结束语

小学美术与语文古诗意境的跨学科融合,通过“ 意境感知搭建认知桥梁、创意表达深化实践融合、文化浸润升华教育价值” ,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 诗画互解、素养共生” 。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古诗理解能力与美术创作水平,还能让学生感受中华“ 诗画同源” 的文化传统,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新路径。但需注意:融合教学需语文与美术教师深度协同,避免“ 一方主导、一方辅助” ;需根据古诗意境选择适配的美术形式,避免“ 为融合而融合” 。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 传统书画技法与古诗融合” “ 数字技术在诗画融合中的应用” ,让跨学科教学更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活力。

参考文献

[1]梅保平.小学美术与语文古诗意境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美术教育,2023, (08): 45-48.

[2]朱慧慧.诗画共生:小学中年级古诗意境美术创作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24, (06): 62-65.

[3]刘薇.跨学科视角下小学古诗与美术融合的文化浸润路径[J].艺术教育,2023, (12):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