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语文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张博 王盈月

兰州市城关区云麓山学校 730000

引言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对 “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的明确要求,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载体,其文本中蕴含的价值观引导、情感体验与心理品质培养元素,成为连接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桥梁。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 形式运算阶段” ,自我意识觉醒,易出现情绪波动、人际交往困惑等问题。然而,当前小学语文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家长作为重要教育主体常处于 “ 缺位” 状态 —— 部分家长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专属责任,对语文作业中的情感表达类任务缺乏引导;部分教师则因家校沟通不足,难以掌握学生家庭场景中的心理状态,导致教育策略针对性不足。基于此,本文以统编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为例,探索家校协同的融合策略,通过整合家校教育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高段语文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其一,家校对教材心理教育点的认知脱节。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精彩极了” 和 “ 糟糕透了” 》为例,教材通过父母对孩子作文的不同评价,渗透 “ 多元评价与自我接纳” 的心理教育点。但实践中,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理解 “ 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后,未同步向家长传递该课的心理教育目标,导致部分家长仍以 “ 分数高低” 单一评价孩子的语文作业,忽视对孩子努力过程的肯定,与课堂教学形成 “ 教育断层” ,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连贯性。

其二,家庭场景中的语文心理实践活动缺失。统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蕴含 “ 情绪调节与亲子沟通” 的教育元素,教师常通过课堂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体会 “ 等待中的焦虑情绪” ,但未设计延伸至家庭的实践任务。调研发现, 85% 的家长表示 “ 从未与孩子讨论过课文中的情绪话题” ,更未通过 “ 亲子共读后分享情绪感受” 等方式,将语文文本与家庭心理互动结合,导致学生在课堂习得的情绪认知难以迁移至生活场景。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的融合策略构建

(一)家校共研教材:精准定位心理教育点

建立 “ 教材心理教育点家校共研机制” ,由语文教师牵头,每学期开展 2-3 次线上 / 线下家校研讨会,结合教材单元主题,共同挖掘文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明确家校分工。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为例,研讨会中教师引导家长理解 “ 文本传递的‘ 接纳成长规律’ 心理内涵” ,明确课堂上教师通过 “ 小组讨论成长中的烦恼” 引导学生接纳不完美,家长则需在家庭中配合完成 “ 每周成长记录卡” 任务 —— 记录孩子在语文学习(如背诵困难、写作瓶颈)中的努力过程,用 “ 你这周坚持每天练习背诵,比上周熟练多了” 等具体评价,呼应课堂中的 “ 成长型思维” 培养目标。又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家校共研确定 “ 情绪管理与合作能力” 为核心心理教育点,教师在课堂分析诸葛亮“ 冷静应对危机” 的品质,家长则需在家中与孩子玩 “ 成语接龙对抗赛” ,模拟 “ 突发失误” 场景,引导孩子学习用课文中的 “ 冷静策略” 调节情绪,实现教材心理教育点的家校衔接。

(二)双线实践活动:打通课堂与家庭场景

设计 “ 课堂引导 - 家庭延伸” 的双线实践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场景。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陀螺》为例,课文通过 “ 陀

螺比赛的胜负” 传递 “ 不以成败论英雄” 的心理品质,课堂上教师组织“ 陀螺故事分享会” ,引导学生讲述自己 “ 失败后不放弃” 的经历;家庭中,家长需配合开展 “ 亲子共读 + 实践” 活动 —— 与孩子共读课文后,共同制作 “ 失败收获卡” ,记录孩子在语文学习(如默写错误、阅读题失分)中的 “ 收获点” (如 “ 这次默写错了 3 个字,但学会了用组词法记忆” ),并将卡片拍照分享至班级群,由教师汇总后在课堂进行 “ 成长之星” 表彰,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此外,针对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中 “ 好奇心与创新思维” 的培养,设计 “ 家庭语文探究任务” :家长与孩子共同观察生活中的 “ 小发现” (如 “ 含羞草为什么会闭合” ),用课文中的 “ 观察日记” 格式记录探究过程,既提升语文写作能力,又培养 “ 敢于提问、乐于探索” 的心理品质,实现学科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双向促进。

(三)动态评价机制:整合家校观察数据

建立 “ 语文学习 - 心理发展” 双维度动态评价机制,整合教师课堂观察与家长家庭观察数据。设计《小学高段语文心理健康成长手册》,手册分为 “ 课堂表现” “ 家庭实践” “ 自我反思” 三部分:教师每周记录学生在 “ 文本感悟” “ 小组讨论” 中的情绪表达与合作能力(如 “ 在《伯牙鼓琴》讨论中主动倾听他人观点,共情能力强” );家长每周记录孩子在 “ 家庭阅读” “ 作业完成” 中的心理状态(如 “ 本周共读《少年闰土》时,主动分享对‘ 自由’ 的理解,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生每月进行自我反思,用语文日记形式记录 “ 这月我在情绪调节上的进步” 。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为例,评价重点为 “ 责任感与集体意识” :教师观察学生在 “ 班级服务小故事” 分享中的参与度,家长观察孩子在家中 “ 主动承担家务” 的表现,双方数据汇总后,教师针对性地在语文课堂设计 “ 写给社区的建议信” 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将 “ 责任感” 从文本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同时根据评价数据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引导,实现 “ 评价 - 反馈 - 改进” 的闭环。

结束语

小学高段语文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绝非简单的 “ 文本 + 心理” 叠加,而是需要家校双方以教材为纽带,通过共研、共建、共评,构建 “ 全员、全程、全方位” 的育人体系。本文提出的 “ 三维联动” 策略,以统编版教材为具体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课堂与家庭场景,既尊重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又凸显了家校共育的协同价值。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 家校社” 三方协同模式,如邀请心理专家参与教材共研,或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唯有家校同心,才能让语文文本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让学科教学真正实现 “ 立德树人” 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丽云。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参考,2023 (12): 45-48.

[2] 吴颖琴。统编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J]. 语文建设,2024 (5): 23-26.

[3] 谢婷。家校协同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J]. 教育探索,2023 (8):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