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提升策略
陈志蒙
德惠市第十一中学 130031
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化学实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如小组分组不合理、合作过程缺乏有效指导、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导致合作学习效果未达预期。因此,探索提升初中化学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合理分组,奠定小组合作学习基础
(一)依据多元因素分组
在初中化学实验小组分组时,教师不能仅依据学生成绩分组,而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例如,将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稍薄弱的学生与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操作经验不足的学生分在一组,可实现优势互补。其次,性格特点也不容忽视,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的学生与性格内向、做事严谨的学生搭配,能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如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中,活泼外向的小李在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负责实验装置的搭建,而性格沉稳的小张则专注于实验步骤的记录与核对,两人所在小组顺利完成实验,且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较为全面。此外,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可作为分组参考,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一起,能激发小组的学习热情。通过综合考量这些因素,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二)动态调整小组构成
小组分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教学的推进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应适时动态调整小组构成。在学期初的分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学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提升情况等进行调整。例如,在“ 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中,某小组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意见不合、合作不顺畅的情况,经教师观察发现,该组内成员性格过于相似,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于是,教师将其中一名学生调整到其他小组,同时从别的小组调入一名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调整后,该小组在后续的“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中合作顺利,实验效果明显提升。通过动态调整小组构成,使每个小组始终保持良好的合作状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流程,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开展
(一)精心设计实验任务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验任务。实验任务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缺乏探索性,也不能难度过高,使学生无从下手。例如,在学习“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材料,设计多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探究二氧化碳在不同环境下(如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的性质变化。这个任务既涵盖了二氧化碳制取的核心知识,又通过多种装置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环境下的性质探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积极讨论装置设计方案,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对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加强合作过程指导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时,教师要加强过程指导。教师应巡回观察各小组的实验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比如,在“ 溶液酸碱度的测定”实验中,部分小组在使用pH 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操作不规范,将 pH 试纸直接浸入溶液中。教师发现后,及时向该小组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即使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 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数。同时,教师引导小组思考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的认识。此外,当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如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失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 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中,某小组始终无法让白磷在热水中燃烧,教师提示学生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及氧气的通入量,最终该小组成功完成实验,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三、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小组合作学习持续改进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要全面客观,不仅关注实验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合作态度、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例如,在“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涵盖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小组合作的默契程度等方面。学生自评能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如学生可以从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小组任务的贡献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则促进小组间的交流与学习,各小组从实验创新点、团队协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质量等方面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二)多样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正确操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错误操作及时纠正并指导。终结性评价则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主要对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进行评价。同时,可运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如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描述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定量评价可通过制定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例如,在“ 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中,教师根据评价量表,从实验方案设计(20 分)、实验操作规范(30 分)、小组合作情况(30 分)、实验报告撰写(20 分)等方面对小组进行量化评价,最后结合定性评价,全面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激励学生不断改进,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结束语
初中化学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提升需要从合理分组、优化教学流程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入手。通过依据多元因素合理分组并动态调整小组构成,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精心设计实验任务并加强合作过程指导,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开展;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和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小组合作学习持续改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馨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索[J].化学教与学,2024 (4): 34 - 36.
[2]王可心.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 (18): 56 - 58.
[3]赵晨希.初中化学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4 (12): 105 -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