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

作者

刘涛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 223800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主题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以核心主题为线索,整合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多文本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高度契合。在主题式阅读中,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学习单篇课文,而是在主题统领下进行文本比较、信息整合、意义建构,从而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协同提升。

一、核心素养与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内在关联

主题式阅读教学的特质决定了其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价值,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系统发展

主题式阅读通过同一主题下不同文本的集群呈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例。例如,围绕“母爱”主题整合《游子吟》《慈母情深》《秋天的怀念》等文本,学生既能在古诗中感受“临行密密缝”的含蓄表达,又能在现代文中体会“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的直白描写,在比较中积累多样的语言形式,实现语言知识的系统化建构。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深度推进

多文本的主题式阅读要求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能有效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自然之美”主题阅读中,学生对比《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具象描写与《山雨》的诗意表达,需分析“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与“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的琴键”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这个过程锻炼了分析与比较能力;进而探讨“不同写法为何都能体现自然美”,则需进行归纳与推理,发展高阶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协同培育

主题式阅读精选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审美体验。围绕“四季”主题,学生既欣赏《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色彩美,也感受《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潜移默化

许多阅读主题本身承载着文化内涵,主题式阅读能让学生在文本集群中深化文化认知。“传统节日”主题整合《元日》《清明》《端午粽》等文本,学生不仅了解不同节日的习俗,更能透过“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习俗变迁、“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感寄托,理解“团圆”“感恩”等文化内核,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需从主题筛选、文本整合、活动设计到评价优化形成完整体系,确保素养培育落地。

(一)立足素养目标,精选阅读主题

主题是阅读教学的灵魂,需兼具“语文性”“育人性”和“适切性”。语文性要求主题围绕语言学习核心,避免脱离语文本体的泛化主题;育人性要求主题蕴含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价值;适切性要求主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

低年级可选择“亲情”“自然”等具象主题,如部编版一年级“家人”主题,整合《小蝌蚪找妈妈》《爸爸的手》等文本,在简单语言学习中渗透情感教育;中年级可选择“成长”“勇气”等半抽象主题,如三年级“童话”主题,整合《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引导学生在童话阅读中思考“困境中的希望”;高年级可选择“家国”“智慧”等抽象主题,如六年级“革命情怀”主题,整合《狼牙山五壮士》《灯光》等,在语言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

(二)围绕主题内核,整合多元文本

文本整合是主题式阅读的关键,需构建“核心文本+拓展文本+生活文本”的多层体系,确保文本间的关联

性与互补性。

核心文本以教材课文为主,是主题学习的基础,如“动物朋友”主题的《猫》《母鸡》;拓展文本包括绘本、儿歌、科普短文等,从不同角度丰富主题。

(三)设计进阶活动,促进素养融合

活动设计需遵循“感知—分析—创造”的思维进阶路径,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具体活动中,避免形式化的“文本叠加”。

1.语言建构类活动:聚焦语言形式与运用,如“词语银行”——收集不同文本中描写“月亮”的词语(皎洁、朦胧、玉盘)。

2.思维发展类活动:侧重分析与探究,如“文本对比表”——对比《雷雨》与《雨点儿》在描写雨的角度(时间、声音、形态)上的差异;“问题链探究”——围绕“为什么不同作家写秋天会有不同感受”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经历与文本内容进行推理。

3.审美鉴赏类活动:注重体验与感悟,如“配乐朗诵”——为《荷花》选择合适的音乐(轻柔、欢快),体会文字的韵律美;“画面想象”——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用彩笔描绘“五光十色的海水”,将文字美转化为视觉美。

4.文化传承类活动:强调理解与践行,如“习俗调查”——结合“传统节日”主题,采访长辈了解本地端午习俗,用文字记录;“文化辩论”——围绕“过年该不该放鞭炮”展开讨论,在思辨中理解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四)优化评价方式,关注素养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需突破“读写成绩”的单一维度,构建“过程+成果+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主题阅读中的全面成长。

1.过程性评价:通过“阅读日志”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包括“今日学到的新词”“最有感触的句子”“不懂的问题”等,教师定期批阅并写下互动评语(如“你注意到了《慈母情深》中母亲的动作描写,很会读书!”);小组合作中,采用“互评表”评价同伴的“发言次数”“倾听态度”“合作贡献”,培养学习能力。

2.成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素养输出,如低年级的“主题手抄报”(图文结合呈现“春天的发现”)、中年级的“故事新编”(为“动物朋友”主题中的故事续写结局)、高年级的“主题研究报告”(如“不同朝代诗人笔下的月亮”)。评价时侧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思维的独特性”“审美创意的新颖性”“文化理解的深度”,而非标准答案。

3.发展性评价:通过“前后对比”记录进步,如对比学生在主题阅读初期与后期的“词汇量”“发言逻辑性”“审美表达能力”,即使是“从不敢发言到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也应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

三、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本质是构建“以主题为轴、以文本为体、以素养为魂”的阅读生态。它让阅读从“碎片化知识学习”走向“整体性素养培育”,让学生在多文本的对话中建构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传承文化。作为教师,我们需精准把握主题与素养的关联,精心设计每一个文本、每一项活动、每一次评价,让主题式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实现“立德树人”与“语文学科育人”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小学语文主题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1(10):15-18.

[2]张玲.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研究[J].学周刊,2018(3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