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体系优化研究
陶云龙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引言
当前建筑工程不断向高空、大跨度方向推进,高处作业占比持续提升,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频发,成为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据行业数据显示,高处作业事故伤亡率长期居高不下,既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也对建筑工程工期、成本及行业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凸显现有安全防护体系适配性与有效性亟待提升。
1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的安全风险特征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的安全风险呈现出多维度、高危害的显著特征。从风险诱因来看,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既受恶劣天气(如强风、暴雨、霜冻)、复杂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也与施工设备(如脚手架、塔吊、高空作业平台)的安装精度、维护状况,以及作业面临时防护设施(如防护栏、安全网)的完整性密切相关,同时还存在交叉作业干扰、物料堆放不当等人为因素引发风险的可能。从风险后果来看,具有高伤亡率与强破坏性,一旦发生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不仅极易造成作业人员重伤或死亡,还可能导致施工设备损毁、工程结构受损,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如工期延误、经济赔偿数额巨大等。此外,风险还具有扩散性,事故发生后不仅会对涉事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社会层面对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担忧,甚至对区域建筑市场秩序产生冲击,进一步凸显了高处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 当前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体系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构建完整风险防控链条。管理上,部分企业安全制度虚化,责任界定不清,常因追求工程进度忽视安全管理,高处作业审批、现场检查等关键环节把控松散,制度与实操严重脱节。技术设施方面,传统防护手段仍占主导,智能防护设备普及率低,且部分临时防护设施材质不达标、安装不规范,无法应对复杂作业风险。人员管理中,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系安全带、擅自拆防护设施等违规操作频发,专项培训缺乏针对性与实操性,导致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与监督机制也有漏洞,预案针对性差、演练流于形式,监督多为定期抽查,难以动态管控隐蔽性高处作业风险。
3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体系优化的路径
3.1 管理体系优化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管理体系优化需从责任、流程、考核三方面构建闭环机制。首先,应明确责任归属,建立“ 企业总部—项目部—作业班组—个人” 四级安全责任体系,将高处作业安全管理目标细化至各层级,签订明确的安全责任书,避免责任推诿。其次,强化流程管控,优化高处作业审批流程,要求施工前必须完成作业环境评估、防护设施检查、人员资质审核等前置环节,审批文件需留存备查;同时规范现场安全检查流程,推行“ 日常巡查 + 专项检查 + 突击检查” 结合模式,重点排查防护设施隐患、违规操作行为,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并跟踪整改闭环。最后,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高处作业安全管理成效纳入企业、项目部及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零事故、隐患整改及时的团队与个人给予奖励,对责任落实不到位、违规操作频发的进行追责问责,通过奖惩分明的机制倒逼各主体重视安全管理,推动制度从“ 纸面” 落到“ 地面” 。
3.2 技术与设施优化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的技术与设施优化,需聚焦设备升级、规范建设与智能赋能。一方面,推动防护设备迭代升级,优先选用高强度、轻量化的新型防护材料,如耐腐蚀的合金防护栏、高韧性安全网,替换传统易损耗材质;同时普及智能防护装备,如具备定位与报警功能的智能安全绳、能实时监测荷载的高空作业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时预警坠落、超载等风险。另一方面,强化防护设施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设计临时防护体系,明确脚手架搭设间距、安全网挂设高度、临边洞口防护强度等参数,确保设施安装牢固、防护无死角;针对复杂作业场景(如高空焊接、幕墙安装),定制专项防护方案,配备专用防护设备。此外,引入智能化监控技术,在高处作业区域布设AI 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机器视觉识别未系安全带、违规翻越防护栏等行为,实现风险实时识别与自动预警,构建“ 技术 + 设施” 双重防护屏障。
3.3 作业人员培训与管理优化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的作业人员培训与管理优化,需围绕能力提升与行为规范双向发力。培训层面,构建“ 基础 + 专项 + 实操” 三维培训体系,基础培训聚焦安全法规、高处作业风险认知等内容;专项培训针对不同作业类型(如脚手架作业、高空吊装),讲解专项防护要求与应急处置流程;实操培训则设置模拟高处作业场景,让人员实操安全绳系挂、防护设施检查等技能,避免“ 纸上谈兵” 。管理层面,推行“ 岗前考核 :+ 动态监管” 机制,人员需通过理论与实操考核方可上岗,考核不合格者严禁参与高处作业;日常管理中,通过班组安全交底、现场巡查等方式,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同时建立人员安全档案,记录培训考核、违规记录等信息,作为人员评优、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以系统化管理推动作业人员形成良好安全行为习惯。
3.4 应急与监督机制优化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的应急与监督机制优化,需以“ 快速响应、全程管控” 为核心目标。应急机制方面,需定制专项应急预案,针对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常见事故,明确应急救援流程、人员分工及物资调配方案,配备担架、急救箱、高空救援设备等专用物资;定期开展实战化演练,模拟真实高处作业事故场景,提升救援人员高空施救、伤员转运等实操能力,避免演练流于形式。监督机制方面,构建“ 政府监管
企业自检 ⋅+ 第三方监督” 多元体系,政府部门加大对重点项目高处作业的随机抽查力度,企业落实日常自检责任,第三方机构则开展独立安全评估;同时引入数字化监督手段,利用无人机巡查高处作业区域,结合施工监控系统实时追踪作业动态,对发现的违规行为与隐患问题,建立“ 发现—整改—复查” 闭环管理,确保监督无盲区、整改有实效。
4 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启示
以某高层建筑项目高处坠落事故为例,该项目因未规范搭设脚手架、作业人员未系安全带,且日常监督未发现隐患,导致 1 名工人坠落受伤。从案例可见,防护设施不规范、人员违规操作及监督缺位是事故主因。实践启示在于,需强化防护设施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人员操作管控;同时完善多元监督体系,借助数字化手段加强隐患排查。
结语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体系优化是保障人员安全、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全文剖析其风险特征与现存问题,从管理、技术、人员、应急监督四维度提出优化路径,结合案例验证优化举措的有效性。该体系优化需多维度协同发力,方能构建坚实防护屏障。
参考文献
[1] 孔鑫. 建筑施工现场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技术研究[J]. 城市开发,2025,(1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