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中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效能提升路径

作者

谢尽染 赵心钰 曹松

湖北黄冈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更是指导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行动指南。高职学生作为未来产业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其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认同,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的实现。

然而,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在向高职学生宣传普及过程中,常面临“理论难理解、内容难入心、效果难持久”的问题。高职思政课作为理论宣传的主渠道,教师必须突破传统宣讲模式,推动理论从“高大上”走向“接地气”,实现通俗化解读、大众化传播,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践行。

二、高职思政课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通俗化大众化面临的挑(一)理论呈现与学生认知存在“温差”

党的创新理论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高度概括,包含大量政治术语和理论概念。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解理论,过度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却忽视了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高职学生更倾向于具象化、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对抽象理论的接受度较低。例如,在讲解“新发展理念”时,若仅从概念定义、内涵特征展开,学生易产生“距离感”,难以将理论与自身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发展关联起来。

(二)传播方式与学生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高职思政课理论宣传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传播方式较为单一。而高职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日常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为短视频、社交媒体、互动平台等,对传统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兴趣不高。此外,部分教师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无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视频、互动内容,导致理论传播“入眼不入心”。

(三)理论联系实际存在“落差”

党的创新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但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学生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例如,在讲解“乡村振兴战略”时,若仅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而不结合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农村电商创业案例,学生就难以理解理论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指导意义,也无法真正将理论内化为行动自觉。

三、高职思政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通俗化大众化的路径(一)内容转化:让理论“接地气”

1. 术语通俗化:将党的创新理论中的抽象术语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日常语言、行业话语。例如,讲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可结合高职学生关注的“就业市场需求”,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类比,让学生快速理解改革的核心逻辑。

2.案例具象化: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专业、职业的案例,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例如,在讲解“科技自立自强”时,可引入高职毕业生参与“大国重器”研发(如高铁、新能源汽车)的案例,或本地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在身边的实践体现。

3.需求关联化:将理论与学生的职业发展、价值实现相结合。例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针对不同专业展开:对护理专业学生,强调“敬业”是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责任;对机械专业学生,强调“诚信”是打造高质量产品的底线,让学生明白理论与自身职业素养的紧密联系。

(二)方式创新:让传播“有活力

1. 打造“课堂+新媒体”双阵地

课堂主阵地提质:采用“情境教学”“案例研讨”“小组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打破单向灌输。例如,在讲解“共同富裕”时,组织学生围绕“高职生如何通过技能助力乡村共同富裕”展开辩论,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新媒体阵地拓展:利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学习通等平台,制作理论宣传内容。例如,拍摄“1 分钟读懂新质生产力”“思政老师带你看家乡变化”等短视频,用生动画面、通俗语言传播理论;在学习通平台设置“理论闯关答题”“案例分享打卡”等互动模块,提高学生参与度。

2. 推动“教师+学生”双主体参与

教师主导引领:思政课教师组建理论宣讲团队,走进学生社团、宿舍、实习单位,开展“微宣讲”“面对面交流”。宣讲内容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就业政策、职业发展、社会热点),用“唠家常”的方式解答学生困惑,传递理论温度。

学生主体参与:鼓励学生成立“理论宣讲团”“新媒体创作团队”,让学生成为理论传播的“主角”。例如,组织学生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创作情景剧、快板、漫画等作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开展“我身边的理论践行者”采访活动,让学生挖掘身边教师、学长的先进事迹,用同龄人视角传播理论。

(三)实践融合:让理论“能践行”

1.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技能竞赛中。例如,对建筑专业学生,在“美丽乡村建设”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结合“绿色发展理念”设计乡村住宅;对电商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字经济”理论开展农村电商助农实践,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践行理论。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例如,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重走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研学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要求,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学生在服务中体会理论的民生温度。

3.搭建校企协同平台:联合企业共同开展理论宣传实践。例如,邀请企业党员技术骨干走进校园,结合企业发展历程讲解“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等理论;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企业党建文化阵地,了解企业如何将“党建引领”转化为发展动力,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看到理论的实践价值。

四、高职思政课教师推动理论宣传普及通俗化大众化的能力提升

要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的通俗化、大众化,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是关键。教师需从以下三方面升自身素养:

1.强化理论素养:教师要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准确把握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避免因理论理解不透彻导致“通俗化”变成“简单化”“片面化”。同时,要关注理论的最新发展,及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新修订的政策文件等融入教学,确保理论宣传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提升媒介素养:教师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掌握短视频制作、直播互动、在线课程设计等技能,学会用学生喜欢的传播方式呈现理论。例如,学习使用剪映制作理论宣传短视频,利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理论沙龙”,让新媒体成为理论传播的“助推器”。

3.增强实践能力:教师要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学生职业需求、社会热点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案例。同时,要参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熟悉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与专业、职业紧密结合,避免“纸上谈兵”。

五、结语

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的通俗化、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师,我们要立足高职教育特色和学生需求,以“内容转化”消除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感”,以“方式创新”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以“实践融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融入学生行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本文为 2025 年度黄冈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职业院校中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效能提升路径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ZX202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