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延迟退休政策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影响研究

作者

袁梦圆

葛洲坝易普力四川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2

引言

人口老龄化加剧让劳动力市场面临供需失衡,延迟退休政策实施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该政策关乎养老金制度可持续运行,也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延迟退休让中高龄群体继续参与劳动竞争,一定程度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压力,也可能加大青年就业挑战。政策的双重效应使其成为学界与社会关注焦点,探讨延迟退休对供给与需求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其制度意义与现实影响。

一、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端的影响

延迟退休在供给端最直接作用是显著延长劳动者在岗时间,形成劳动力供给增加效应,传统退休制度下,劳动者达法定退休年龄即退出劳动市场,导致人力资本存量出现断层,延迟退休政策推迟退休年龄,让中高龄群体继续维持就业状态,这类群体拥有较强行业经验和技能积累,也具备较高岗位稳定性,在整体劳动供给质量方面带来积极效应。劳动力市场数量缺口短期内得到一定缓解,减轻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供给端的这种扩展,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提供新支撑,也有助于延缓劳动力红利完全消失。

延迟退休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增加背后,始终存在难以忽视的结构性矛盾,政策正式实施后,中高龄群体多集中在体制内稳定岗位、技术密集型专业岗位及管理型统筹岗位,这类岗位因职业保障完善、晋升路径清晰而流动性长期不足,岗位空缺释放速度随之减缓,青年群体寻求对应岗位的就业机会因此受到明显压缩,对刚进入劳动市场的年轻劳动者而言,兼具发展空间与薪资优势的高质量岗位获取难度持续上升,供给端在关键岗位领域出现明显拥堵现象。在建筑施工、制造业流水线等体力消耗大或劳动强度高的行业,年长群体受生理机能变化影响,作业效率可能出现阶段性下降,若缺乏针对性健康保障措施与灵活弹性用工安排,将对行业整体生产率构成潜在隐忧,从十年以上的长远视角看,延迟退休逐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年龄结构,使劳动群体平均年龄逐年提高,代际在同一岗位共同工作的共存格局愈发凸显,行业内积累的经验知识得以通过代际传承沉淀,但不同年龄层在晋升机会、薪资分配上的代际竞争也更趋激烈,该政策不仅从数量上提升劳动力供给,更深度推动年龄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系统性再分配,必须通过制度层面的规则完善与市场层面的资源调配协同优化。

二、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端的调整作用

延迟退休对需求端的影响,集中在用人单位的招聘策略与岗位配置方式上,中高龄劳动者持续参与劳动市场,企业用工时需重新审视员工年龄构成与岗位匹配度,传统用工中,企业更倾向年轻劳动力,认为这类群体学习能力、体能水平更优,但延迟退休政策下,中高龄劳动者数量与比例逐步上升,企业用工需求不得不兼顾经验积累与队伍活力的平衡。技术密集型岗位与管理型岗位中,年长员工的经验价值被重新重视;需要创新思维与体能投入的岗位里,年轻群体的作用依旧无法替代,需求端的这类调整,本质是劳动力市场适应性的再分配,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倒逼。

岗位结构层面,延迟退休推动企业实现岗位多层次化,不少企业为适配不同年龄群体的工作特点,着手尝试灵活用工模式、弹性工作制及分层岗位配置方案,确保各类员工群体都能在适配岗位上发挥自身效能,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里,可通过调整具体岗位职责、降低岗位体力负担、引入辅助作业设备等方式,帮助高龄劳动者持续胜任岗位工作;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则进一步注重年长群体在技术经验传承与新人指导方面的作用。需求端的这类调整,不只是简单的岗位再分配,更是企业运营模式与生产组织方式的系统性优化,对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起到推动作用。

延迟退休也改变企业在培训规划与职业发展上的需求导向,面对不同年龄段劳动者共同工作的情况,企业需要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体系,既要满足中高龄劳动者技能持续提升的需求,也要保障青年群体的职业发展通道不被压缩,需求端的这类调整,能推动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岗位竞争引发的矛盾。延迟退休对产业分布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行业因劳动力供给增加而扩大经营规模,另有部分行业可能因岗位趋于饱和而面临结构调整,这一过程中,企业需求端的适应性调整,成为政策作用下劳动力市场维持平衡的关键环节。

三、平衡供需矛盾的政策优化路径

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供需两端结构性矛盾难以避免,如何通过政策优化实现平衡成为关键议题,社会保障体系需推进配套改革,减轻劳动力市场因延迟退休承受的冲击。养老金制度的完善、医疗保障机制的健全,能增强劳动者对延迟退休的接受度,也提升政策执行的社会认同感,灵活退休制度的引入是重要方向,允许部分群体依据身体状况、职业性质和个人意愿选择不同退休年龄,可有效缓解强制延迟退休带来的刚性矛盾,在制度层面达成供需平衡。

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体系的完善,在延迟退休政策背景下尤为关键,中高龄劳动者持续参与劳动市场,若缺乏与产业升级匹配的知识技能,很容易出现岗位适应性不足、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建立分层分类的职业教育渠道,推行多样化技能提升计划,能有效延缓技能老化,提升劳动者在新岗位的适应度。青年群体也需依托培训与实践拓展就业通道,在持续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与年长群体形成动态互补和良性竞争,这一过程里,政府需在制度层面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引导,推动培训体系向普惠化发展;企业则应承担人才培养与岗位规划的主体责任,构建协同机制,共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促进多元就业渠道发展是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重要举措,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经济推进中,灵活就业、平台经济及新兴产业为劳动力市场开拓新增长空间,延迟退休群体可借兼职、顾问、远程工作继续参与劳动,青年群体则能在新兴领域获取更多机会。多元化就业形态缓解传统岗位竞争压力,增强劳动力市场适应性与韧性,政策制定者需在税收优惠、社会保障覆盖、就业服务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不同就业形式的稳定与公平,制度优化、培训提升与就业渠道拓展助力劳动力市场,在延迟退休政策作用下逐步实现供需结构良性调整。

结语

本文围绕延迟退休政策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影响展开分析,从供给端的数量扩展与年龄结构转变,需求端的岗位配置与企业用工调整,到平衡矛盾的政策优化路径,均呈现政策双重效应。延迟退休为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运行提供支撑,也引发青年就业压力与代际竞争等问题,实现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需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和多元就业渠道共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晨, 周伟. 延迟退休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22, 45(6): 45-56.

[2] 陈芳, 孙建国. 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与就业压力关系探讨[J]. 劳动科学, 2023, 39(2): 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