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策框架构建
郑珍
新疆昌吉州文化馆 新疆昌吉 831100
前言
新时代下,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愈发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非遗手工艺品无论是在制作成本还是使用价值方面,都难以与现代工艺品相比,使得部分手工艺逐渐没落,退出历史舞台。在此基础上,为了让更多民众了解传统工艺,避免该技艺的失传,就需要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
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由各民族群体、组织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表现形式,如表演艺术、传统知识与实践、社会实践与节庆、手工艺技能等。而传统技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个展现形式,是由民间手工艺人通过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工艺技能,如陶瓷、扎染、剪纸等,往往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点。新时代下,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愈发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想要让其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就需要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环境,解决传承人老龄化、市场需求低等传承问题,使其符合当前时代的审美需要和价值导向,这样才能降低非遗项目的失传风险[1]。
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产品竞争力不足
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由于大部分的手工艺品都需要耗费手工艺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往往难以在市场中占据良好的竞争优势。虽然大部分的手工艺品都是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如油纸伞、文具、桌椅等,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速度的愈发迅猛,人们的生活愈发便利,对于生活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手工制作的物品不仅在制作成本上远高于工业产品,其使用价值也相对较低[2]。再加上部分产品的制作需要极为高超的手工技艺,使得产出较低,难以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进而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二)人才严重匮乏
在进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时,手工艺人往往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使其掌握该技艺。但是这样的方式,通常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教学,使得非遗传承的范围较小。同时,手工艺品的制作不仅需要手工艺人付出大量心血,还要其以精益求精的精神进行不断地完善和雕琢,这样才能让作品尽善尽美,展现出应有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此过程中,很多学徒都无法在现阶段的快节奏生活中适应这样的工匠模式,导致符合要求的非遗传承群体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断代,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
(三)政策实施力度不够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府及相关部门愈发关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据此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策的落实并不到位,实施力度有待加强。比如,社会中对于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关注仍然较少,未能认识到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使得非遗产品无法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影响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三、提升传承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塑造文化品牌
虽然中国制造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制造力仍然没有正确的认知,甚至认为中国并不具备制造高品质且富含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的能力。对此,我国可以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将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制造业,让制造人员能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理念不断完善和打磨产品,使其凝聚设计者的审美和心血,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魅力,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非遗项目进行民族品牌的塑造,使传统手工艺品能够被社会民众熟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打开手工艺品市场,促进民间手工艺的发展。
(二)加强人才建设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十分绚烂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就目前而言,优秀的非遗传承人相对较少,使得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风险。对此,在传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需考虑当前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创新传承方法,改变以往口口相传的单一形式,通过对学徒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精神信念等方面的引导,让学徒以敬畏、严谨、科学、认真的态度学习手工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4]。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徒的创新精神,避免学徒在实践中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而是能够汲取现代审美,将非遗美学与当前时代的潮流相结合,使其具备更高的经济价值,吸引消费者主动购买。此外,还要鼓励学徒在学习中主动思考,联系实际,通过对手工艺品实用性的提高,使其能够有效渗透至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总的来说,只有不断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才能制造出优秀的手工艺品,进而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需立足于本地的文化环境,结合地域特色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为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对此,政府需要配套专门的财政拨款,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同时,还需要大力扶持文化企业的发展,让企业能够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生产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振兴,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让地方文化品牌得到进一步彰显,提高当地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地方政府及部门需立足于当前的时代发展环境,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采取创新有效的传承方式,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其在当前社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实现有效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婧,李云.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 (08): 117-119.
[2]罗健.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1, (17): 56-58.
[3]张彤. 海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 [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4, 40 (02): 78-82.
[4]吴民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承的相关思考 [J]. 艺术品鉴,2020, (33):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