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策略及技术关键点探究
张安东
身份证号码:370687198512085474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与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交通拥堵已从一线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部分路段高峰时段车速降至15km/h 以下,不仅造成出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还加剧了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与此同时,交通安全事故频发,行人与非机动车路权保障不足、道路设施老化等问题凸显。
一、交通设计基本概念
1.1 交通设计的定义与内涵
交通设计是基于交通工程学、城市规划学、交通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对道路空间、交通设施及运行规则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设计活动。其内涵不仅包括道路线形、交叉口、交通标志标线等物质实体的规划布局,还涵盖交通组织方案制定、通行规则设计及交通参与者行为引导等内容。通过整合道路资源、规范交通流运行,交通设计旨在平衡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提升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交通设计需适应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与复杂的交通环境,协调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关系,又能服务于城市景观塑造与生活品质提升。
1.2 交通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交通设计以安全、高效、公平、可持续为核心目标。安全目标要求通过消除道路安全隐患、规范交通行为,减少交通事故发生;高效目标旨在优化交通流运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出行延误。公平目标强调保障各类交通参与者的权益,避免某一群体过度占用道路资源。可持续目标则注重交通设计与生态环境、能源消耗的协调,促进低碳交通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交通设计需遵循系统性原则,统筹考虑道路与周边用地、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优先满足行人与公共交通需求。遵循动态适应性原则,根据交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设计方案。遵循经济性原则,合理控制建设与维护成本。
二、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策略
2.1 道路功能分区设计策略
道路功能分区设计是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基础,需依据城市空间布局、用地性质及交通需求差异,科学界定不同道路的功能定位。城市快速路作为交通大动脉,主要承担长距离、大运量的快速交通,设计时需保证其连续性与封闭性,减少交叉口数量,采用立体交叉形式实现交通转换;主干道连接城市各主要区域,注重与快速路的衔接,同时服务于中长距离出行,需合理设置车道数量与间距,保障交通流量的高效疏导。次干道与支路作为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承担着区域内部交通集散与生活服务功能,设计中应增强道路的可达性,优化道路断面形式,融入更多慢行交通元素,促进街区活力提升。
2.2 交通组织优化设计策略
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是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通行效率的关键。在交叉口设计方面,信号灯配时优化是核心环节,需依据实时交通流量,采用感应式、自适应式控制方式动态调整信号周期与相位,减少车辆等待时间。车道渠化通过增设左转、右转专用车道,合理划分导向车道,规范车辆行驶轨迹,降低交织冲突。路段交通组织中,潮汐车道的设置可根据早晚高峰交通流向差异,灵活调整车道使用方向,平衡交通流量;公交专用道的规划则需结合公交线路布局与客流需求,保障公共交通的优先通行权,吸引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2.3 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
慢行交通系统设计聚焦行人与非机动车出行体验,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人行道设计需满足舒适性与安全性要求,保证足够的通行宽度,选用防滑、耐磨的铺装材料,合理设置盲道、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施。自行车道应具备独立、连续的路权,采用彩色铺装或隔离设施与机动车道分隔,保障骑行安全。
2.4 智慧交通设计策略
智能道路设计技术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促进城市发展迈向智能化、智慧化和精细化的道路交通设计。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基于即时交通流量、平均时速信息等,使用机器学习优化方案动态调整绿信比的信号配时设计,实现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提高路口通行能力。交通诱导系统通过电子显示屏、手机导航 APP 等实现路网交通信息、停车场空位信息的即时发布,指导出行路径的选择以实现路网流量均衡。
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技术关键点
3.1 道路几何设计关键点
道路交通线路是城市道路的脉络,其几何设计对交通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有直接的影响。线路平曲线要严格按照规范设计,合理选取直线、曲线以及圆曲线及平缓线,尽可能地避免存在急转弯、反向曲线等存在安全及行驶危害的线路组合方式,减少线路线路频繁转弯造成的安全隐患与运行损耗。
3.2 交通设施设计关键点
交通设施是约束交通行为、维持交通秩序的重要媒介。交通标志应满足信息明确、视认性强的原则,依据道路功能和交通需求选择设置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等,版面内容、颜色组合、设置高度与间距等符合相关国标规定;标线是通过车道分界线、导向箭头、人行道横道线等来确立交通路权及行驶规则,采用抗磨耗、反光性能优的涂料以保证不同气候条件下其视认效果及标线的耐用性。交通隔离设施的选型和设置应充分结合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机非隔离护栏能有效防护非机动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其结构强度、防撞等级及安设形式需结合不同路段道路上的车速和交通量来确定。
3.3 交通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应用
交通信息是有效指导交通规划建设和进行交通管理的重要基础信息。多维信息采集技术采用视频卡口、磁环检测器、微波检测器、手机 GPS 等方法,获取路段交通流量、行驶速度、车辆类型、饱和度等信息的统计及发布。基于视频卡口的车型检测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获取车辆路径、交通异常等信息;磁环检测器具有功耗低、稳定性好等特点,可采集路段交通运行信息。手机 GPS 信息可以从社会区域的规模获取人群出行行为信息和交通需求信息。
3.4 交通安全设计关键点
全过程进行道路的交通安全设计,从一开始就预防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平面与纵断面线型、交叉口设计、道路交通设施等存在风险路段进行系统梳理,通过运行速度一致性评价、冲突检测分析等手段,得出风险点清单及处治建议,包括加宽避险车道、优化视线诱导设施等。具体对特殊路段设计时,加强学校、医院等路段设减速带、设置人行横道预告标志牌、限速等,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性。
结语
本研究系统梳理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策略与技术关键点,通过功能分区优化、交通组织创新、智慧技术融合等设计策略,结合几何设计规范、数据驱动分析等技术要点,为解决交通拥堵、保障交通安全提供可行路径。研究成果对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推进,需进一步探索交通设计与新技术融合,深化个性化、精细化设计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 群 . 城 市 道 路 交 通 设 计 策 略 及 技 术 关 键 点 探 究 [J]. 中 国 设 备 工程,2024,(03):239-241.
[2] 陈 硕 . 城 市 道 路 交 通 设 计 思 路 及 技 术 关 键 点 解 析 [J]. 中 国 科 技 投资,2021,(3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