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易强林
岳池县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 638300
引言
农村污水处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当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推进,但在建设模式适配性、运行管理持续性等方面仍存问题,部分设施建而不用。
一、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进展,部分地区实现设施初步覆盖,尤其是经济发达区域与城郊结合部,多采用集中式处理设施与管网铺设,初步构建污水收集处理体系。但整体上,建设成果仍难满足需求。资金短缺制约显著,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投入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设施规模受限。规划设计不合理现象普遍,部分设施选址未充分考量地形、人口分布,处理工艺照搬城镇模式,未契合农村污水水质水量特点,造成处理效果不佳。工程质量把控不足,施工过程监管缺位,部分设施存在渗漏、设备质量差等问题,影响使用寿命。
1.2 不同地区农村污水处理需求差异
不同地区农村污水处理需求受地理、经济与人口因素综合影响。地理层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居民相对集中,利于集中式处理设施与管网铺设,可采用大型一体化处理设备,构建规模化污水收集网络,而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农户居住分散,分散式处理模式更为适宜,如单户或联户小型处理装置,搭配简易生态处理设施,减少管网建设难度与成本。经济因素上,东部发达地区资金充裕,可追求高标准处理效果,引入先进处理工艺与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需优先考虑低成本、易维护的技术,侧重于满足基本处理要求,降低建设与运行成本。人口因素方面,人口密集的中心村、乡镇驻地,污水产生量大且集中,要求处理设施具备高负荷处理能力;而人口稀少的偏远村落,污水量小且波动大,需灵活、低能耗处理方式,适应水量变化。
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探讨
2.1 常见建设模式及特点
当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常见建设模式主要分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类。集中式模式以村庄或片区为单位建设统一处理设施,配套管网收集污水,通过格栅、沉淀池、生物处理单元等组合工艺实现净化。其优势在于处理规模大、便于集中管理,适合人口密集区域;但管网铺设成本高,对地形适应性差,且易受污水量波动影响。分散式模式按单户或联户设置小型处理装置,如一体化净化槽、人工湿地等,污水经就地处理后排放或回用。该模式无需大规模管网,建设灵活,能适应分散居住场景;但单户处理效率有限,运维需农户参与,易因操作不当影响效果。
2.2 建设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建设模式选择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空间形态是基础,农户居住密度直接决定模式适配性,集中聚居村落适合集中式,零散分布村落更宜分散式。地形条件限制管网建设可行性,平原地区管网铺设难度低,集中式优势明显,山地、河谷区域因地形阻隔,分散式更易实施。经济水平决定投入能力,经济较好地区可承担集中式的高前期投入,欠发达地区需优先选择低成本分散式。污水特性也需匹配,含养殖废水的村庄需强化预处理工艺,适合集中式统一处理;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村庄可采用简单分散式设施。
2.3 适宜农村的建设模式设计
适宜农村的建设模式需遵循低成本、易维护、本土化原则。针对中等规模聚居村庄,可设计管网适度集中、小型模块化设施模式:以村组为单位铺设短距离管网,将污水集中至模块化处理站,采用生物膜法等稳定工艺,设备体积小且安装灵活,降低建设难度。对偏远分散农户,推广分户预处理、生态净化模式:每户设置化粪池预处理,出水接入庭院人工湿地或氧化塘,利用植物、微生物自然净化,无需电力驱动,运维仅需定期清理沉淀池。针对地形复杂的半集中区域,设计片区收集、阶梯式处理模式:沿地势分级设置处理单元,通过自流输送污水,减少动力消耗,结合当地石材、竹木等材料建设设施,降低成本并融入乡村环境。
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3.1 现有运行管理模式及利弊
目前主要有 3 种运行管理的模式:一是政府主导。乡镇或村自管所负责运维,通常是由村干部兼职运维或者直接聘请人员进行运维,这种模式容易有责任主体,也方便政府对政策的快速响应,但技术力量薄弱,通常存在运维不及时、不达标等问题,运维资金也依赖财政转移支付,可持续性难以保障。二是市场化。由专业环保公司进行运维,通常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运维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这种模式技术手段高、运维管理效率相对有保障,但是购买服务费用较高,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来说难以维持,另外不排除一些专业环保公司为了保证利润最大化,造成部分运维行为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村民自治。通过村民自治方式解决管护问题,通常是通过村规民约对管护责任主体进行约定,适合于分散式的中小型设施,该模式优点在于运维成本较低,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但村民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容易因村民操作不当对设施造成故障,管护机制也有待一定的长效机制,村民的管护积极性也难保证可持续。
3.2 运行管理模式的关键要素
有效的运行管理管理模式的实现取决于运维技术、资金条件、运维人员、督查机制四个构成要素。运维技术的适用是运维人员通过选择相应的运维技术,采用适应设施类型的运维技术,例如分散式设施应尽可能采用不需要太多调试验收的运维技术,集中式设施配备简单化的监测手段,以保证不过高维护技术要求而难度加大。资金是前提,要加强稳定经费来源的渠道建设,方式可通过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村民交费和村级筹款等方式解决,以及明确相应的资金使用范围,明确解决设备修缮以及相关药剂的问题。人员是重要环节,抓好人员的培训问题,提升人员的操作水平,包括运维技术骨干和村民为主的管护队伍,对专业运维的人员负责运维技术的指导工作,以及对村民的日常巡检等基础工作负责。监督机制则是保证机制,应建立健全村级的自查、乡镇的督查、第三方评估的多层监督机制相结合,在参考在线监测数据,对有关设施采取现场检查的手段保证运维质量,并对运维信息进行公开,以方便接受村民的监督。
3.3 低成本高效运行管理模式探索
低成本高效率的运维体系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简化的管理思想。推荐以县级专业化机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模式:县级专业化机构进行技术的运维和后期检测,村级集体经济进行简单的管护,利用以奖代补机制调动村民的运维积极性。技术上进行简化的监测和生态化的运维,将简单的监测指标代替精确化的仪器监测,人工湿地等生态技术通过定期收割、补微生物等进行净化维持,减少依赖仪器设备。资金上采取微收取、村集体统收方式,农户依据用水进行微收费,村集体经济根据收益、地方政府部门给予一定资金,对运维成本进行补偿。可尝试将运维与资源化运行联合的模式,将净化后可再利用中水进行灌溉农田或是灌溉鱼塘的方式,以农业受益反哺运维,可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结语
本文探讨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分析了现状、问题及适宜模式。合适的建设与管理模式能提升设施效能,助力水环境改善。未来可结合各地实际优化模式,借助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季 诚 云 . 农 村 生 活 污 水 处 理 设 施 建 设 运 行 管 理 问 题 研 究 [J]. 门窗,2019,(14):195+197.
[2]郝振学.北京市延庆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调查与建设运行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17,(0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