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郭长彬
身份证号码:372527198112303276
引言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化工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传统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不仅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还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通过对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实践应用的深入研究,优化产业结构,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绿色化工环保技术概述
1.1 绿色化工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化工又称可持续化学,是指在化工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过程中,遵循绿色化学原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的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工的内涵包括: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溶剂和催化剂。设计原子经济性高的化学反应,使原料中的原子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目标产物;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产品的绿色化,使其在使用和废弃后对环境影响最小。
1.2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主要类型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涵盖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三大类。为节能减排技术,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参数、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及能量梯级利用系统,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与物耗。是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生物催化技术以酶替代传统化学催化剂,绿色合成技术采用原子经济性反应路径,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无毒溶剂技术,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与排放。是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针对 “三废” 特点,运用膜分离、高级氧化等技术处理废水,吸附法与催化燃烧法净化废气,通过热解、熔融等工艺将固废转化为再生原料或能源。
1.3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优势与特点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具有显著的生态与经济双重优势。在环保层面,其通过源头减量与过程控制,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如生物化工技术可减少 90% 以上的有毒原料使用,从根本上缓解 “三废” 治理压力。资源利用方面,借助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物料闭路循环,例如石化行业的炼厂气回收技术可将资源利用率提升至 95% 以上,显著减少浪费。成本效益上,长期来看能通过节能降耗与废弃物资源化创造收益,某化工园区采用集中供热后,企业能源成本平均下降。该技术体系具有系统性与前瞻性,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性,既符合 “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要求,又能提升企业在绿色贸易壁垒下的市场竞争力,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
二、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实践应用
2.1 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节能环保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量的转换流路进行有效优化,实现对产品能量和物料的有效利用。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排放,通过对换热网络设计的优化,实现高低温能量的梯级使用,降低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对生产反应的设备进行优化设计,提升化学反应的转化率,减少单位产量的能耗指标;针对物料的生产消耗,可以通过对物料反应参数的精准调控,降低物料的冗余投入量,实现物料生产流程中的密闭生产,减少物料在输送过程中的散逸和消耗;将各生产装置中的能源供应系统相串联,实现能源的有效调配以及重复利用,从整体上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投入强度。
2.2 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主要从生产源头削减污染。原料方面的清洁,在保证生产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毒性低或毒性为零的原料以代替具有毒性的原料,避免后期处理的环境压力。通过研发新型催化剂,提升反应的选择性,减少副产物产生。工艺设计上,通过绿色合成路线,反应步数越短越能减少中间产物。
2.3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
废弃物减量化和再利用技术,以生产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对废弃物进行液体废物中的物理分离和生物转化结合处理,去除废液中污染物,使得处理后的产物可以重新返回生产流程或能够符合环保的排放;对气态废物应用物理吸附、化学吸收以及催化转化等处理手段,使得气态废物中的有用物质分离回收,或者转化为二次利用的可利用资源;对固体废物则需要通过物理破碎、破碎分选之后,再次通过热解、熔融等方式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原料或者可使用的能源载体,形成生产过程的物料的闭路循环,降低废弃物的最终处置。
三、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挑战
绿化工业环保技术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主要技术比如高效绿色催化剂、低能耗绿色分离技术等技术还得靠进口,自主研发与成果转化率低于 30% ,基础研究同工业化脱节,实验室成果因缺少中试平台而难见起色;交叉融合度不够,材料科学、电子信息产业与化工产业的交叉与融合不成熟,阻碍化工绿色智慧工艺的发展。
3.2 成本与效益的平衡问题
绿色技术的应用存在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初始投入门槛过高问题,通常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约占企业年度销售收入的 10%~15% ,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实力难以支撑。节能降耗短期效益不明显,节能降耗带来的成本节省通常需要在 3~5 年间才能覆盖前期投入资金,削弱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3.3 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完善
现行政策存在执行碎片化问题,环保、工信、税务等部门政策衔接不足,形成管理盲区。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工艺评价指标模糊,导致 “伪绿色” 技术鱼目混珠。监管力度区域差异显著,部分地区环保执法宽松,引发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应推进政策法规系统化建设:制定《绿色化工促进法》,明确各方权责与激励措施;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标准体系,细化技术指标与评价方法。
3.4 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
绿色化工领域存在复合型人才短缺,既懂化工技术又掌握环保法规的专业人才缺失。技术推广渠道单一,中小企业获取前沿技术的信息成本高,缺乏专业指导。行业协会作用弱化,未能有效搭建技术交流与推广平台。需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与推广体系:高校增设绿色化工专业方向,开设环保法规、循环经济等交叉课程,企业开展 “绿色工匠” 培训计划,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技术工人。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绿色技术推广中心,通过示范企业现场教学、线上技术库等形式,降低中小企业获取技术的门槛。
结语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及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实践,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尽管面临技术、成本、政策、人才等多重挑战,但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平衡成本效益、完善政策标准、强化人才培育,可推动技术深度应用。随着多方协同发力,绿色化工将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赵 佳 睿 . 化 工 环 保 技 术 在 工 业 生 产 中 的 应 用 及 其 发 展 [J]. 化 工 管理,2022,(02):72-74.
[2]张凤杰.化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化工管理,2020,(14):52-53.
[3]张玲玲.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1,48(06):73-74.